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网译: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子贡,前520年—前456年,年64岁,后人以为儒商始祖。
范蠡,前536年—前448年,年88岁,后人以为经营之神。
范蠡早年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奔越国,之后被拜为上大夫、相国,辅佐越国勾践兴越国,灭吴国,雪会稽之耻,成就霸业,又被封为上将军。功成名就后勇退,去越到齐,曾为齐相,因怕名,遂走。后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后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
范蠡文武斌,全能。
范蠡之所以能助越国功成,子贡成全。
当鲁国有难时,子贡曾受夫子之托,千万里辗转一嘴,乱齐,破吴,强晋,最终得以存鲁而霸越。
夫子以后,子贡也曾为卫、鲁两国之相。
春秋时百花齐放,是为百家争鸣,多相轻。
史文人多相轻,或始于此。
只是观史,凡以类为序者,多相轻。
古今一是。
范蠡曾经也欲师夫子,只是见而去。
夫子流亡中,再见范蠡,已是陶朱公,夫子力劝其为鲁相以兴国,范蠡不从,遂携西施遨游于山水间,再不知所踪。
只是,是时范蠡已经三次经商巨富,又三次散尽家财。
范蠡者,已名动天下。
人大抵心有所思,才口有所念。
子贡有家学,有世根,但到得此时,似乎不如范蠡者之名,之功,之言(言者,书也,范蠡曾经书兵法两篇)。
子贡思思。
子贡郁郁。
子贡未必相轻,但子贡必有为称。
子贡问夫子仁。
子贡本是石中玉,夫子本是师中表。
玉有声,表必应。
子贡问仁大概发生在夫子在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问津镇遇到范蠡的前486年。
子贡对夫子说: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贡何意?
如果人既能做到给百姓做慈善,还能做到给有需求的人以特别救助,怎么样呢?可称得上仁了吗?
知子莫如父,知生莫如师,且春秋师等同于父。
子贡之心,夫子知。
较之于范氏,子贡有点小忧伤。
于是夫子谆谆诲诲子贡,且鼓而呼,不但要抚平子贡那受伤的泪心,还要诱掖使之再上层楼。
夫子看着子贡的眼睛,谆谆诲诲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夫子说什么呢?
夫子知道子贡听闻范氏数次散尽家财,不名而平,子贡不仅要如此为,还要有法:博施且济众。
贡啊!你能为此,哪里还要追求仁者呢!你也一定可以为圣了!
尧舜都是先圣,但他们也做不到你说的那样啊!
子贡刚才还蔫蔫,到此,夫子看到子贡的眼中开始有光,脸上开始有润,呼吸开始有气,于是话一转,开始上楼。
贡啊!仁者,有仁心仁力的真仁者,想自己长久安立于世,就要帮助更多的人立足于世;想要自己长久安达于世,就要帮助更多的人成长进步!
凡事以自心为他心,己所欲,施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贡啊!你要博施,要济众,所施者所济者,那是鱼。
鱼总归有数,可立人,但非能达人,非教人可渔才能方可达人呀!
仁者如斯,圣!
子贡,慧。
夫子死后,续舍财以组织同门编《论语》,续办学以期渔人天下。
后子贡相卫,相鲁,又办学于齐。
或曰有危墙,于是逝,病亡于路中。
子贡死前,身前无人识,大喊夫子!
夫子啊!贡仁也哉?!贡圣也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