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网译:
原思给孔子当家庭总管,孔子给他九百斗小米做薪酬,原思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再推辞!多余的你可以回去分给邻里乡亲吧!
在子难篇,无论编写组的内心作何想,孔子已逝,而冉子还在,且还是季氏宰,且还在为孔门争取着国家的待遇!
在此时此景下,送一个子给冉求,先拜再杀!
冉求的早逝是不是和此辱杀有直接关系,只有冉求知道了,或许冉雍也是知道的,或许冉求之母公西氏也是知道的!
只是又能如何?!
但不论怎样孔子的以怨报德的事已经做实了!
不知编写组出于何心思,孔子不是那么小气的人,孔子曾经也很大方,甚至比现在冉子还大方!
你冉求把孔子的贺礼加自己拿出的,加起来也还不到900斗,老师就有900斗的手笔!不是老师孔子小气,而是老师孔子认为该给的一点也不含糊!
编写组是不是这么想的,不得而知,可以在素色一下:老师孔子可以为义而大度!
孔子大度这事发生在依照记载发生在孔子做大司寇期间。
只是孔子做大司寇共计三月,虽以义定家臣俸禄,900斗,孔子做官,膨胀也是快!
冉求到死也就三十几岁,冉求的大度可以说年轻人的义气,孔子呢?孔子做大司寇时,已经55左右了,单从这点看,孔子不如冉求了!
孔子自诩为七十不逾矩,然后再号召弟子都可以攻击冉求,且逐出师门,孔子之心,往细里思,其心可怖!
孔子最推崇的弟子是颜回,但是颜回按照为人子之标准,首先就是不孝,不孝亲,不养家,至于孔子看重的,就颜回之父母,颜回之家人看来,或许屁都不是!
颜回妥妥活成了让黑发人送白发人,只是颜回这白29岁就有了,其爹,也是孔子弟子,却没有钱给颜回置椁,去找孔子商量把孔子马车卖了买椁,孔子说,我儿子死了,也没钱买椁,我是大夫,出门要用马车的!
圣人斯文,不能细看的!
孔子本就不是圣人,只是后人造圣而来的。
且不说把编写组谁提议把原宪搬出来,给孔子素色,但真看懂的,原宪一生所为羞辱了谁?
原宪者谁?
原宪(公元前515年-?),姓原,名宪,字子思,亦称原思,鲁国人。
小孔子36岁。
原宪出身贫寒,清静守节,个性狷介,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一生安贫乐道。
他在鲁国住的是茅草盖顶的方丈小屋,门户是蓬蒿编成的,而且还不完整。
户枢是桑树条做的,窗口是用破瓮做成的,并以粗布隔为两间。
屋顶漏雨,地下潮湿,他却端坐而弦歌。
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有了本节的情节。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公元前500年,孔子做大司寇,时51岁,也就是原宪15岁!
然后孔子让原宪做家宰,给俸900斗!
原宪父母在哪里没记载,原宪有没有娶妻生子没有记载,孔子敢给,原宪不受!
是不想受?
还是不敢受?
孔子竟然也劝,你自己吃不了就送给需要救济的邻居!
孔子没有采邑,所赠予的900斗也都是别家的百姓捐租而来,可如此之大方,而到了冉求那里就是道义的讨伐了!
孔子不仁!
“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孔子教育弟子,何时可以谷,何时不可以谷;不该谷却谷了,是为耻。
孔子从年轻出道,到不逾矩离世,无论是在鲁国还是他国,该谷吗?!
孔子修春秋,因乱才修,上下五百年,都是无道,都不该谷,孔子谷了!
原宪因邦无道,耻谷!
原宪恪守了孔子之义!孔子自己却是谆谆之后转脸就受谷!
原宪之辱了谁?
孔子死时,原宪37岁。
孔子死后,原宪离开鲁国去了卫国,时子贡在卫为相。
有一天,子贡驾着四马大车,带着一队骑士,排开丛生的杂草,进到一个荒僻的小村子里去看原宪。
原宪穿戴着破旧的衣帽接待了子贡。
子贡问“你是不是病了?”原宪说“我听说,一个人没有钱叫贫;学了一身道术而不能去实行才叫作病。像我现在这个寒酸样子,只是贫,并不是病。”
子贡不语,走。
在编写组编写《雍也》时,或许子贡已经去看过了原宪。
编写组把孔子当年的这段放在这里初心是什么,不知。
但作为后人一读者,却是看到了原宪之不受谷,羞辱了孔子之仁;原宪之贫,羞辱了子贡之礼。
至于孔子以后的历代大儒,以至于今日,把此事当作证据,以称赞孔子心地很善良,为人很宽厚,不贪财重物,乐于救济他人,有泛爱众之仁德情怀,不止是造孽,也是枉费了苦心!
人用眼睛看字,要用脑子思考的。
之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