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珞洛
有没有人有这种感觉:别人家母慈子孝,别人家的孩子作息规律,别人家的孩子好学上进。我们经常生气甚至难过,为什么自己家的孩子没办法像别人家一样好,不求最优秀,但求懂事明理。
问题在于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没有帮助他们定立良好的规则,形成好的生活习惯。
也许你和我一样,我们都知道是这些原因,可是具体要怎么改善呢?《最好的养育就是好好和孩子说话》已经告诉我们答案,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变得更好:就是和孩子“好好说话”。
作者:蔡中元作者蔡中元老师是一位心理教育工作者,知乎“教育心视界”专栏作者,他在书中大量列举了与孩子沟通教育中“不好好说话”的案例。并从心理学专业角度,深入分析了这样行为的巨大破坏力,以及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和需求。教大人合理“发脾气”,并通过“好好说话”增加孩子改变的可能性,以及如何让孩子已改善的行为,更好地持久保持下去等。让“好好说话”,成为大人和孩子一起变得更好途径。
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书中列举了一个故事:美国著名主持人林克莱在节目访问一个小朋友,中间问到如果小朋友开的飞机在太平洋上空时,所有引擎都熄火了怎么办?孩子说让大家系好安全带,他系上降落伞,先跳下去。观众笑得东倒西歪,孩子眼泪夺眶而出。只有林克莱没有笑,他注视着孩子,问为什么这样做,孩子的回答是:“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这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我和观众的观点一样,觉得这小孩还挺可爱,有点小聪明。但是孩子是真心想救人,我们不评价孩子认知正确与错误,但是我们确实错怪了小孩。就如作者所说:“我们总是对这个世界有自己的解释,并且根据这些解释而不是事实的本身去做出情绪反应。”
为什么孩子赖床?为什么孩子不尊重我们,顶嘴?为什么孩子在看电视,没有写作业?类似这样的情况,我们是直接生气发火,还是先听孩子解释,以先确认更多的事实呢?盲目的批评不仅会误解孩子,还会割裂与孩子间的亲情关系。
养育孩子要严格,不应严厉
孩子长大要适应社会,我们必须严格要求孩子遵守秩序,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能让孩子树立规则,但是严厉要求孩子,不仅无法建立规则,还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可是多数家长是分不清严格与严厉的,以前我也是把这两个概念混淆。
书中列举了起床的例子:“当我们坚定地告诉孩子‘早上要准时起床’并监督执行,这叫严格。当我们声色俱厉地警告孩子‘早上再不准时起床,看我怎么收拾你’,并在孩子没有准时起床时体罚孩子,这叫严厉。”
能够严格要求孩子的家长,我相信孩子已经是大家眼中“别人家的孩子”了。而严厉要求孩子,鸡飞狗跳教育的家长估计都干过。比如,我们气得火冒三丈,开始唾沫横飞地对孩子进行长篇大论般的教导,可是孩子依然没有什么反应,甚至因为我们语言过激,让孩子也做出过激行为。全国每年都有很多孩子跳楼,或者离家出走。多半都是大人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不好好说话”,而我们却没发现自己语言有问题。我们都希望孩子好,可是严厉最后可能导致两个极端结果,孩子越来越不自信,或者孩子越来越逆反。
一直以重视教育自居的我,当看完本书,才意识到我也未曾很好的和孩子“好好说话”,比如弟弟和姐姐抢一样东西,弟弟抢不到大哭,我就说:“弟弟都哭成这样了,你就给弟弟吧,他是小宝宝”。然后姐姐就一脸不高兴,说你总是喜欢弟弟,现在想想她也才六岁。看到她拖拉,上学迟到,我的怒火就上来了:“你这样拖拉,以后怎么做好事情。”一直觉得这样的语言是顺其自然说出的,才知道对女儿有很大的杀伤力。
其实姐姐一直是个挺懂事的孩子,如果抢玩具的时候,我的介入,是先抱抱弟弟,然后说:“好可惜只有一个玩具,那怎么处理比较好呢,弟弟没有好难过啊,你觉得怎么办比较好?”让孩子给出方案会不会好一些。同时,在弟弟暂时得不到玩具的情况下,把弟弟带离场景,转移他注意力。而不是硬把姐姐手里的东西拿给弟弟。
对于拖延症,其实不止孩子有,大人也有,反观是否是自己首先就没有做好。另外应该先分析导致这样结果的原因,是孩子睡晚了起不来,还是习惯性赖床。告知拖延最后的不良影响,帮助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然后和孩子商量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更快起床又不难受。我的孩子告诉我,每天早晨抱抱她就好了,我才明白孩子渴望的是妈妈对她的关注,有了爱的早晨,她就可以快乐的晨起。
可能就像作者所说的,我们很多时候不是在教育孩子,而且在满足自己的需要,用让孩子恐惧的力量,包括语言的威胁或真正的体罚等方式,想尽快解决这个现象,让它按符合我们想要看到的情况呈现。可是这样的行为是不是在饮鸩止渴呢?我们更应该做的是了解背后的真相和原因,尊重孩子的情况下有效的帮助他们。不要以爱的名义限制孩子的行为,有人说过,“通往地狱的道路通常是由善意铺就的”。
要想孩子变得好,我们自己也要不断精进,学会耐心地“好好说话”。不求做完美的父母,但求共同成长。相信如《大学》里的一句话“‘如保赤子’,虽不中不远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