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和儿子谈吃苦的事,说不好好学习就回老家种地,不过风吹日晒雨淋的,怕你吃不了那个苦。结果儿子小嘴一撇说:我才不怕呢,我可以在太阳底下站一天。
果然吃苦这事不同的人理解不一样。
就像今天顶着38摄氏度的高温在雨花台跑了十公里,不少人说那太痛苦了,可我没有觉得。
刚出门口的时候一股热浪袭来,确实让人有点喘不过气来,不过“跑起来就有风”。今天的雨花台人不多,周围很清净——除了知了声。一个人在安静的环境下总容易思绪起飞,今天想的是苦与乐。
孔子评价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可能是我见到最早以苦为乐的一个典型,也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苦乐并不相通。我常常给儿子讲自己上学的事情,其实读书近二十年,印象最深刻的却是初中那段每周驮着大米和梅干菜骑行十余公里往返家和学校之间的那段路程。因为是山区,每逢下雨经常山体滑坡把路阻断,就只能扛着自行车翻过去,有时小伙伴一脚踩下去再抬起鞋子就不见了。于是大家一起帮他在泥泞里摸索着找鞋子,却也找出无尽的乐趣来。回头想想,那时并不以为苦。
以此看,不同的人、或相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刻对苦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身体的苦也并不代表精神的苦,如佛家的苦修;释迦牟尼看见人间生老病死苦、又悟出佛法慈悲来,可见苦又是可以转换的。回头想想,这么多年来经过的许多挫折和痛苦,那烈日暴晒下的徒步、那医院间奔波的心力交瘁,最终都变成了心底强大的韧性和力量。
更高境界的,是经历着身体和心灵的双重痛苦,却为心中的理想与大爱坦然受之。
焚我残躯,熊熊圣火,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为善除恶,惟光明故,
喜乐悲愁,皆归尘土。
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这是勘破苦乐生死的大境界,每每读及,都受震动。
这么想着,不觉已跑完十公里。虽然衣服贴着身体一路滴着汗水,感觉却不如初时闷热,倒从心底生出些许清凉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