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车载广播上,一个六年级的孩子打来电话,他每天回家给父母做精致的午饭、晚饭,味道做得特别好。
但是他,学习成绩特别差,尤其是数学,有一次竟然考了一分。
父母不喜欢他,经常责备他,怎么这么差劲?
他想咨询,怎么做能够让父母喜欢他?
02
孩子断断续续地述说着,因为成绩差,为了讨好父母,所以就想着,学学做饭,然后从这方面来得到父母的肯定。
父母刚开始很高兴,觉得孩子能做饭,很懂事。
时间长了,随着年纪增加,六年级上完,马上小学毕业了,父母开始发愁了。
“你怎么学习这么不上心啊,做饭倒是可以,能不能把做饭的那个功夫花在学习上,学习不就提高了吗”?
这样的指责声不绝于耳,经常狂轰乱炸的在耳边响起。
03
父母带他去看了心理医生,做了全身检查以后,发觉这个孩子的智力水平是中等偏下的,也就是说他的智力发展水平比同龄孩子要低,还有就是他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所以这也是导致他成绩不理想的一个原因。
我们常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这对父母得到这样一个结果,那是继续逼着他去做不喜欢的事情呢?还是让他去发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不由地想到了“讨好型人格”这个词。
04
(图片来源于网络)
奇葩大会,七岁成名的蒋方舟袒露心声,说起了自己的“讨好型人格”。
她说,她不敢和别人争吵,非常害怕和人起冲突,总是一味忍让,怕别人不高兴。
很多人应该都很吃惊:明明是旁人眼中的天才少女,各种光环加身,蒋方舟的内心世界竟然如此敏感和脆弱。
讨好型人格:
A.从小就习惯通过搞怪,来讨父母和同学的关心。
B.一直以来都小心翼翼的看着别人的脸色过活,只要别人觉得好,觉得合适,就会像完成的任务似的,松了一口气,这就是讨好型人格。
C.做任何事都要考虑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考虑别人会不会生气,而刻意忽略自己的感受。
D.在人际交往中会一直处于被动位置,不懂得拒绝别人,但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又难以启齿,别人对自己稍微冷淡一点,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出了问题,惹别人不高兴,。
E.在生活中不断否定自我,也要努力迎合他人。
……
上文中的小男孩不就是这样吗?
他意识到只有满足父母的需求和期望时才能得到夸奖,违背父母的需求和期望的时候就会被父母批评,甚至是打骂。
学习上得不到父母的赞赏和夸奖,又想获得关注和爱,于是他想到了通过做饭,来得到父母的认可和爱。
有孩子会选择做饭、有孩子会选择洗衣服、有孩子会选择整理家、有孩子会选择买礼物……
对于一个缺乏安全感、缺乏爱的孩子,他会想到很多办法来获得爱。
久而久之,讨好型人格学会了慢慢掩盖真实的自我,形成了一种习惯,只有不断的满足别人的需求和期望,我们才能获得别人的关注和爱。
再延伸,孩子会不会以后在自己的生活中讨好另一半;在工作中讨好同事、在人际关系中不会拒绝,总是弄得自己一身疲惫;在邻里关系中不知如何相处……
05
讨好习惯的根源,是我们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浓烈的被抛弃感。
被抛弃感产生的源头,首先是糟糕的母婴关系。
没有被母爱点亮的孩子,不敢再求感觉上的链接或情感上的亲密,转成了求形式上的认可。
06
讨好型人格如何改变呢?
从小事开始听从自己的内心,试着拒绝别人的请求。
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每一天都是讨好自己的一天,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和世界相处。
无论成长环境如何,无论何种性格,都将蒋方舟的这段话送与大家:
“每个人都有一个他独特的价值,在他实现这个价值的过程中,他有可能是张牙舞爪的,他有可能显得很笨拙。
但是如果你放弃了追求个人的独特价值,去建造一个被人喜欢的人设的话,那其实是冒了非常大的风险:
你吸引来的人,也不是你真正欣赏的人。
真正能够欣赏到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讨喜的样子。”
生命是为了更好地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最好的。
齐悦社群季度班第50篇
https://www.jianshu.com/c/bfaccd4b48d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