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为大家介绍ASRI学员沈同学的作品,作品申请到的OFFER有:UCL,墨尔本大学,谢菲尔德大学,曼彻斯特建筑学院,巴斯大学,诺丁汉大学。
1
街区重建
昙华林地块的改造从不干扰原居民的生活开始,当地居民是昙华林历史文化的创造者和见证人,只有在保存了当地独特的习俗和文化表现形式之后,才能保留地方特色 ,文化已经体现在建筑物中,通过文化的保存可以显示出公民的信仰,所以在这个地区的居住区应该保存和改造。
2
区位
昙华林是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粮道街的一个老街区,位于武昌城东北部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北麓和螃蟹岬之间,随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1946年,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游家巷与戈甲营出口以东的昙华林合并,统称为昙华林,并沿袭至今。
基础数据
古树界碑分布图,街区现有道路系统,街区现有建筑高度图,街区现有建筑功能图,街区现有建筑质量图,街区历史建筑遗迹分布图。
武汉城市肌理变化
昙华林街区肌理图
3
概念提出
昙华林是武汉的文脉发源地,自古以来就是武昌的文化重镇,昙华林的设计思路主要是对街道的梳理,因为只有保留街道保留这里居民的生活元素,昙华林的保护才是可持续才是有意义的,最后并不主张大范围的对建筑随意拆除,而是要有条件的来选择哪些建筑是改造哪些建筑是要保留的。
街区
4
数据分析
街区各点人群密度调查
通过对街区的人群停留点查,通过选点调查的方式在工作日和休息日两种时间模式里,一天中7:00、12:00、18:00 三个时间上人群在昙华林街区的停留地点分布、停留人数情况继续数据调查。
场所调查
立场观点
原有的单个点状节点,单个点状节点沿周边扩大,形成面状区域,丰富路网,形成网络状道路和节点系统
围绕街道广场、历史建筑、古树古井、山体绿地等城市开放空间,来设置出各种开放性空间节点,容纳各种活动的发生,构筑丰富的场所,恢复昙华林街区的活力。各节点间用路网进行互相联系,主要轴线网以东西走向的道路为骨架构成,以昙华林主路形式呈现。而次轴线则以南北向的各条规划道路,各种宅路为毛细血管般的辅助支持。通过使街道等场所恢复活力的方式,重新构筑各种丰富的城市空间,来使各种文化活动、生产活动、社会活动得以发生,最终能使昙华林街区能够可持续的发展,让老武汉文化能一代代的传承发扬下去。
5
规划区域
规划功能区分
规划后的街区将按功能合理分区的原则,在结合原有功能布局的基础上,来结合新赋予的功能要求,在保留一定规模的原有居住区的前提下,扩大承文化和历史因素的历史风貌区,引入集中的商业区和艺术产业区,同时改造山体,加入充足的自然元素:山体公园区和城市花园区,同时发掘原先被忽视的宗教文化。最后设置一定量的历史延伸区来作为街区居住功能和旅游功能的缓冲结合。
规划路网分析
梳理街区道路。对于原有昙华林街、胭脂路等历史文化老街以整理为主,主要是街道的立面改造和沿街建筑的整理,恢复街道的活力。同时开发新的横向和纵向街道,丰富整个昙华林街区的道路系统,完善街区路网系统,同时也创造出更多的适宜户外空间,来容纳街区内发生的生活场景,让老武汉的市井生活文化真正延续下去。
规划新建建筑分析
以前期的街区建筑质量和该建筑的社会角色为参考,将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建筑予以拆除,来新建新的建筑,这些新建筑将担负起新的功能和社会角色,真正做到能被街区的发展所需要,能够承担起街区新增的功能角色要求。
规划绿地分析
昙华林街区的三座山体:花园山、凤凰山、螃蟹岬进行整理,将原先的临时违章建筑进行拆除,将山体显露出来,规划成为山体公园,同时用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等方式将山体和街区进行有机结合。增加街区的自然本色属性。
原有建筑保留分析
对昙华林街区的而改造以不打扰原有的居民的生活为主要出发点。当地居民是昙华林历史文化的创造者和亲历者,只有他们的存在才能最好的将当地的特色文化保留下去,建筑的背后是文化,我们只有保留文化,剩下的建筑才具有生命力。所以对接去的居民区以保留改造环境为主。
6
策略分析
交通
节点
街道
建筑策略分析
街道分析
作品集
感谢
ASRI 学员
ASRI 会员
沈同学
独立作品 - 城市设计《街区重建》
软件:RHINO,SKETCHUP,AI,PS,ID,CAD
此作品最终解释权由ASRI所有,若有转载,请联系ASRI。
建筑食堂 了解一下!
需要设计资料的可以关注微信小程序“建筑食堂”
官网:asarts.c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