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伸手要东西。”——手心要永远朝下,是的。
今瞥到一篇文章,大意是如此,有感而发,遂成一文。
两种立场,伸手者与被伸手者。伸手者手一伸,身子就矮,一辈子矮;被伸手者,披荆斩棘乘风破浪才被人伸手,所以一辈子高,当然,也有高的资格,毋庸置疑。
人,熬过了漫长的进化,熬过了漫长的文明演变,如今精神与物质都处于巅峰时代,人都有两支胳膊两条腿,人是平等的,至少面上平等,即便资本在一定范围内影响了社会的脉搏,但,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意识,完全可以。
也就是说,你可以让自己变得贵一点,这是内在机制,赢在心态,有学者统计过,快乐的指数在富有和不富有之间差距不大,正如很多富人,在购买了豪房豪车之后,发觉自己的快乐并没有因此更多。
我想表达的意思就是:人是平等的,别轻易伸手!
除非你值!
你一伸手,平衡就被打破。一个“伸”字,已见分晓,要给早给了,进入新世界,不用你伸手。既然没给,伸手也无用,嗟来之食,食之无味,自尊,丢了一地。
就像刮奖,没有必要把“谢谢惠顾”四个字全刮出来,刮到第一个“谢”字即可。
很明显,不给:要么是你不值,ta不愿给,要么是ta不值,不值你伸手。
那么,要的是什么?给的又是什么?
——money!俗,但有不俗的替换吗?
给,你可要,可不要,要,是你值,不要,你还是值,要与不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你自己,你是你自己,就已经很值,你值了,还会在意别人给不给或你要不要?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给——
家父曾无比严肃地说过,M国,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就可以成为企业家,这是什么原因?我说,咱中国,很多的二十几岁还是妈宝男女。咱中国父母总是给得太多(大道理咱不讲,也不会讲,就题目展开论述而言)
董明珠说,不希望自己的儿子生活在自己的背影里,她要让儿子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依附着妈妈这棵大树不劳而获,孩子自己选的专业毕业后,她没有帮孩子找工作,她儿子的同事不知道她是他妈妈。他儿子说,妈妈,你能从零开始,我也可以。董明珠给孩子的,是独立,是最深沉的爱。
夫妻之间,怎么给——
既然都决定走一起了,当然得给(针对小老百姓)小金库可以预留出来。结婚前,我向孩子爸挑明,你的卡必须我保管,声明:不是要你的钱,要的是一份安全感。人说男人的钱就是他的心,他愿意交心,这日子才有奔头,记住,“愿意”二字是关键,是对你的肯定。否则,请慎重!当然,他给了,人,房子,卡,不过卡上余额超级羞涩:1600(只有两个零)。我没房,一张卡,余额10万,自己的辛苦钱,换发言权。
职场——更是明码标价,你值多少,凭能力衡量。
当然,每种关系的属性不一样,心里衡量的标尺也会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生搬硬套——
比如,夫妻都走一起了,你还AA,就是一个讽刺,彼此都还没有交心,何苦急着把自己塞进去?又拿董明珠举例,员工有不得已的苦衷违纪了,款照罚,但私下她为员工补上,于公,不坏规则,于私,体现人文关怀。法外有情,法外留情,理性看待,感性行使,也是人的智慧。
给与不给,值与不值,其实,看似复杂,也很简单,做自己即可。
但有一种关系的属性有点例外,
爱情——
爱既是两情相悦,也要物质保驾护航,爱情中谈到 money 比较敏感,但终究绕不开。只是嘴上说的爱,真的——很尴尬,嘴里爱得天花乱坠,行动上一毛不拔,那不过就是以爱之名——耍流氓,要么ta把你当笑话,要么ta本身就是个笑话。
彼此给,彼此值,这是一个平衡,缺一不可,势均力敌, 方能保全爱情。
给了,不一定是爱,
但不给,一定是不爱!
我们都是俗人,生活在俗世中,稀饭里能喝出相濡以沫,那是因为稀饭是你亲手熬的,以偏爱做水,以陪伴为米,撇去虚假的浮沫,掌控权利争夺的火候,用大碗盛出了你的包容。
用阿信的歌结尾——“爱没有聪不聪明,只有愿不愿意......”
——也是我一直奉行的一句话。
愿天下有情人都被真诚以待。
做个彼此值得给的人,
珍惜那个愿意给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