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我读了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初读这篇神魔小说,我发现它不仅浪漫神奇,还蕴含了深刻的现实意义。
《西游记》取材于玄奘取经的真实事迹。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如一路斩妖除魔的孙悟空、忠实可靠的沙和尚、憨厚老实的猪八戒以及一心向善的唐僧,也暗中描绘了明朝政治社会的缩影。
但通过复读我发现:西天取经之路,不仅是唐僧的取经路,也是孙悟空自己的取经路,一部取经史——也就是孙悟空的成长史。
从仙石中蹦出的灵猴,到水帘洞中的“千岁大王”;从菩提祖师门下的弟子,到拿走海底龙宫的如意金箍棒;从结拜六魔头、麾下兵将万千的“美猴王”,到勾销生死簿、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从弼马温再闹天庭,被压五行山下,到皈依佛门、炼魔降怪的“斗战胜佛”。孙悟空无时无刻不在成长,原本反叛、没有徒弟意识的他,在时间的锤炼下,在艺术的熏陶下,变成了不辞辛苦寻宝贝,能按耐住个性,还要报恩的好大圣。
最让我感动的在第二十七回,孙悟空三次打死白骨精,为师傅除害,唐僧却三次赶他走时,他却说:“师傅,我回去便也罢了,只是不曾报得你的恩哩。”最后见师傅不理睬他,又把毫毛拔了三根,变成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傅下拜。“噙泪叩头辞长老,含悲留意嘱沙僧”,最后忍气别了师傅,听见潮声起,却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
这是何等忠诚,虽然身不由己,只能离别,但心存唐僧,永久不忘。浓浓的师徒情在此刻升华,唐僧仿佛成了悟空心中的父母。对比数次被驱逐的情节,我们能看到一个猴王从任性到本分的心路历程。其实孙悟空很不容易,从无所顾忌,慢慢地心有牵挂,再到坚定不移。在这样的过程中,悟空完成了由猴到人的转变,也完成了自己的成长。他的形象、人格在此过程中慢慢凝聚成型,品质更加高尚,灵魂更加丰盈。
取经之路,也是一代猴王的成长之路。今天的我,常常因为悟空的转变而热泪盈眶,这变化中,既有别无选择的悲怆,也有义无反顾的伟大。
让我们读懂《西游记》,读懂悟空的成长史,感受他一次次战胜自己,一次次获得心灵成长的蜕变和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