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赖辉东《论语史鉴》15·35史墨与邹衍!

赖辉东《论语史鉴》15·35史墨与邹衍!

作者: 冬晖 | 来源:发表于2022-12-31 21:35 被阅读0次

    第35章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水:准也。象形字,甲骨文中的“水”字虽然形态各异,而基本形体像水蜿蜒流动之形,“水”字的本义是河流,引申泛指一切水域(江、河、湖、海的通称)。

        如《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

        水后被指生活必需的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如《淮南子·天文训》:“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

        水又引申泛指某些液态物质,由于水静则平,所以水又衍生出水准、用水测平的含义。如《释名》:“天下莫平于水,故匠人建国必水地。”

        水在五行中代表北方,所以水又有北方的意思,如《月令》曰:“大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

          阴阳家认为:火,外阳内阴;水,外阴内阳。“水”字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

        水也是一中华姓氏,据史籍《姓氏考略》、《姓苑》等的记载,远古大禹治水时,他的氏族部落中有很多人当了水工(治水的工程人员),其后裔子孙就世代相传姓水,称水氏。

    火:毁也,象形字。火的甲骨文字形像物体燃烧时光、焰迸射之形。如《释名》:“火化也,消化物也。亦言毁也,物入中皆毁坏也。”

          如《前汉·成帝纪》:“火耕水耨。”意为:用火来耕种,用水来除草,是古代一种原始耕种方式。

          火的本义指物体燃烧时产生的光焰,《淮南子》曰:“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后引申为产生光焰的爆炸或射击、怒气。如火力、怒火。

        火也指中医学上的燥热之气,如《本草纲目》:“心藏神为君火,包络为相火。”

          火也有燃烧的意思,如《礼·王制》:“昆虫未蛰,不以火田。”古代农民放火烧田的时间,不会选在昆虫冬眠之前,以防藏在草中的虫子被火焰燎杀。

        古人烧火做饭很有讲究,不同季节使用不同的柴火,而使火势大小与气候相应,因此能救治民众的时令疾病。《周礼·夏官·司爟》曰:“变国火以救时疾。”

          一般来说,春取楡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论语》也提到:“钻燧改火。”

          火又指官名。如《左传·昭十七年》:“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古人把人为纵火叫“火”,老天给予人类惩罚的雷火叫“灾”,如《左传》:“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火也指人的精神,如《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意为:脂膏烧完了,火种却流传下去,无穷无尽。此句以薪喻形,以火比喻精神。薪尽火传,是说形体虽死而精神永存。

          火也指热烈的、红色的等含义。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百姓对于仁德的需要,更甚于需要水火。去蹈水有人被淹死,去蹈火也有人被烧死,但是还没有见过践行仁德而死的人。

        北宋经学家邢昺曰:“此章劝人行仁道也。”邢昺的解读是不准确的!本文实则指出了统治阶级对百姓进行仁德教化的重要性。

        《孟子》曰:“民非水火不生活。”人无水火固然不能生活,然《中庸》又曰:“仁者,人也。”无仁则不得称为人,所以仁才是最为人所需。

          无水火,不过害人之身,而不仁则失其心。无水火不过自己无法生活,而不仁者可能会坏事做绝,所以仁比水火更重要。

          日本汉学家竹添光鸿的《论语会笺》曰:“仁只如孝于亲,弟于长,厚于伦类,便是。此皆日用常行,至顺至安,有何蹈仁而死之事乎?”

        那么,孔子不是提出过“有杀身以成仁”吗?怎么又说“未见蹈仁而死者”呢?

        钱穆说:“杀身成仁者乃正命而死,非仁有杀身之道也!”

        陈祥道曰:“水火所以养己,仁所以成己,养己者其利小,成己者其利大,此仁所以甚于水火也。蹈水火而死,匹夫匹妇之谅。蹈仁而死,则为志士仁人矣!”

          当然,庄子则认为:“小人则以身殉利,土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庄子认为,不管为什么而死,都是不应该的。

    史墨与邹衍

        阴阳思想源于古人对太阳运动规律的总结,五行学说源于上万年前的“十月太阳历”。

        “十月太阳历”把一年分为五季十个月,即:春、夏、长夏、秋、冬五季。一月为36日。

        古人又把五季的不同气候特点,定为木、火、土、金、水五个属性,它们之间依次相生,循环不绝: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后人在生活实践中发现,万事万物都是阴阳消长、相生相克的,人们又赋予“五行”道德与政治属性,即“五德”。这就演变成了“阴阳五行”学说。

        西周初期的《尚书·洪范》中首次提出了“五行”概念,西周时期,晋国思想家蔡墨(史墨)依据古代传说,提倡设置“五行之官”,即木正、火正、望正、水正、土正。

        史墨认为,五行之物都有其官,“官宿其业,其物乃至”,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财用。

          此外,史墨还常用筮占与星占之术,推究人事的变化,曾提出“火胜望”、“水胜火”之类的预言,开了“五行相胜”说的先河。

          史墨从具体事物中看到了“物生有两”的矛盾,分析了君臣关系发生变化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得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的结论。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五行理论有了很大发展。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邹衍创造出了支持历史发展、王朝更替的“五德终始”论。

        邹衍认为,人类历史自王朝建立起,一直按照“五德”的顺序在更迭交替。虞舜时代,属土德。夏朝,属木德。殷朝,属金德。周朝属火德。其演化顺序,是按照五行相克的理论推导出来。

          邹衍创造“五德终始”的本意是应合时代发展要求,为新生王朝提供改朝换代的理论支持。

          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称西帝,齐湣王称东帝。两国国主野心膨胀,公然无视周王的存在。公元前256年,周王朝正式被秦国灭亡,使得顿时中国陷入“天下无主”的状态。

        历史的趋势非常明显,未来必将出现一个全新的王朝,取代灭亡了的周王朝统治天下。

        《周易》有言:“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孟子和荀子,将商纣王斥为“独夫”,认为他罪当其死。可见,儒家是支持暴力革命、改朝换代的。

          但是儒家对于历史改朝换代的问题解读地不够委婉,不成体系。邹衍强烈预感到,未来的新生王朝,急需一种新型的理论,用以解释周王朝的灭亡和自己的兴起。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邹衍糅合了古代的五行知识和阴阳思想,创造发明出“五德终始”理论。

          “五德终始”承认了改朝换代是符合天命的,合法性。这对于统治者而言,具有莫大的诱惑性。

          邹衍是齐国人,是稷下学宫著名学者,被称为邹子。他的《邹子》已失传。他还提出过“大九州说”,他认为中国只是“大九州”之一。

        邹衍更希望齐国能承担起统一大业的责任。但齐湣王不堪大用,几番折腾,几乎导致国家灭亡。自此以后,齐国统治者就变得胸无大志,饱食终日,安静等待灭亡命运的降临。

          恰在此时,燕昭王招贤纳士,为郭隗修筑宫殿以师礼待之,以此作为尊贤榜样。一时间,各国人才争相趋燕。

        在这种背景下,邹衍离齐入燕,据载,邹衍到燕国时,燕昭王亲自抱着扫帚为他扫地,怕尘埃落到他身上。

          燕昭王死后,由燕惠王继位。惠王与昭王不同,对于先朝旧臣并不那么信任,这时燕齐局势逆转,加之邹衍又是齐人,故听信谗言,把邹衍逮捕下狱。

        随着秦国统一中原步伐的加速,秦始皇设置博士官,招揽五湖四海的知识分子。邹衍的弟子们,也来到秦国。

        秦始皇对百家流派的学说嗤之以鼻,唯独对邹衍的“五德终始”论情有独钟。他发现,它不但认可改朝换代行为的正当性,而且确认秦朝取代周朝统治天下,合乎天命规律。

          于是,秦始皇在统一全国的那一年,用“五德终始”的逻辑向全天下阐释了改朝换代的事实。周朝为火德,水克火,所以秦朝为水德,这是天命流转、五德循环的必然。

          而周室东迁时代,秦文公出猎,于渭水之畔捕获黑龙,被视为预示秦朝必将取代周朝的最重要祥瑞。

          “五德终始”与儒家理论一样,支持暴力,支持诛杀暴君,支持改朝换代。不同的是,它不参与过程,只确定结果。支持着两千年来所有王朝兴衰更迭的变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赖辉东《论语史鉴》15·35史墨与邹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edz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