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仲景学苑》
“终日遑遑,总没有一时闲荡。严冬雪夜,拥被驼绵,直读到鸡声三唱。到夏月蚊多,还要隔帐停灯映末光。只今日,目暗神衰,还不肯把笔儿放轻”。
这是徐灵胎自述生平精研医经典籍的词句。
中医界接近神一样的人物,凡是他决定做的事情,都做到极致。
为什么拥有那么多天赋和成就,却要转而学医呢?
缘起:
三个弟弟病故,父亲病倒,热闹的家里只剩下他和二弟,而天才的他,无能为力。有感于当世无良医,于是他痛下决心,决定自己学医救父、救世人。
此时的他,30岁。
于是,他开始思考生死。
思考,什么是医术?
他说,夫一人系天下之重,而天下所系之人,其命由悬于医者。
从此,中医历史上多了一位牛逼哄哄的中医批评家,和中医学家。
光鲜的履历:
14岁研读易学,道德经,他的注释本,还被收录到了《四库全书》。
18岁研究水利,在现代流传下来的《吴江县志》和《震泽县志》中,关于“山水”、“治水”等篇的编著人,几乎都是他的大名。
20岁,他为了证明科举的迂腐,又参加科举考试,并且考中秀才,然后他在试卷中写道:“徐郎不是池中物 ,肯共凡鳞逐队游。”
随即就被考官除名,清朝秀才录取率是2.5%,大概相当于博士退学。
20岁习武,凭体力可以举起300斤左右的巨石。
感悟:
回顾徐灵胎的一生,可谓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比我们优秀的人比我们还努力,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根本达不到拼天赋的程度。
业余时间自学成才,临证如神,医德高尚,奋纠医道,誉满杏林,和他的刻苦钻研精神分不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