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都很重视教育、重视孩子,也普遍觉得焦虑、迷茫。归纳一下三个层面:
1、不是不爱,是不知道怎么去爱。(方向问题)
现实中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是按照自己规划的路线(自己认为好的)去要求(去满足)孩子(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也可以归类在此),二是跟从身边的家长们拥趸的一起去挤去鸡。更多的是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
冷静下来想想,还是需要教育的整体框架,得有一个系统性,不能碎片化。涉及基础和理论的部分,还有建立对自己和家庭成长的自我剖析。涉及心理学、脑科学、教育学等等,确实需要足够的学习功底和兴趣支持。
这部分是战局的问题,如果自己没有强有力的学习能力或者时间,最好的解决办法还是找个专业人士在专业指导下用专业方式做一下深入探讨。
当然有些家长有足够的耐心、敏感度,与孩子有足够的高效率陪伴,能够客观的分析判断能力,也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
识别孩子到底需要怎么被爱是本阶段的核心,因为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不可能一样,必须因材施教、个性化分析。
2、知道孩子需要什么爱,但是没有办法精准的翻译出来。(边界问题)
如果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会出现矫枉过正、前后矛盾等,出现孩子对家长说法做法的茫然无措。比如我知道孩子比较自我,要尊重的同时引导孩子多关注团体合作、他人感受。但是这个边界是什么呢,什么时候鼓励,什么时候制止?有点不好把握。什么情况说明他入脑入心有所改进了不要再唠叨了,什么情况说明我们还是要保持关注?总不能一直绷紧弦。随着年龄的不同,边界又如何收缩、延展。
这部分是战略问题,从理论往实践开始转化的阶段。从基础框架往专业清单上过度。需要家长可以有针对性的去观察,查找相关的资料,明确适合孩子的边界。
3、知道了什么和哪里,但是不知道怎么办。(细节问题)
能过渡到这里,很多的困惑会迎刃而解,这阶段的问题会越来越具体。当然,也只有先解决前两个问题,然后再分析具体问题,很多的焦虑会减轻很多。
举个例子,孩子的专注力不好,我得先看看第一阶段问题,判断专注力不好的本身结论对不对,我们为什么要给孩子下这个定义,参照对象是什么,是不是学霸是不是学神,是不是自己羡慕的别人家孩子,或者认为孩子应该达到的状态。是同龄的孩子,还是更大岁数的孩子,因为每个年龄段的大多数孩子的专注力肯定是不一样的。
然后再看第二阶段问题,是对所有事情都这样,还是有的专注有的不专注,是一直如此还是近期出现。这些问题都回答完,我们才能判断对孩子的评价是不是合理的。
也只有在回答了前面所有的问题之后,我们才适合讨论怎么去解决,如果对有的专注力强有的不强,那说明问题在兴趣上怎么激发,激发兴趣的方法是这个阶段的重点;如果一直很强,最近不强,那说明问题在情绪上发生了什么波动,情绪问题怎么疏解是第三层面的焦点。
这部分是战术问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然,如果能有一些工具箱,能帮助家长快速的做排查、做判断、做提高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
可惜,很多我们会一直徘徊在第三个层面,还是建议跳出问题看问题。
-战局 定方向 搭框架
-战略 划边界 列清单
-战术 纠细节 选工具
如上,将与友人的交流中产生的想法做了一下总结、扩展、记录。
在敲字的同时,仿佛真的放松很多。
又萌发出对焦虑的个人认识:随风飘扬是风景,随波逐流徒焦虑,究其因,是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