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童年印象
对于读书一直都处于饥渴状态,生在贫穷乡村的我,对读书尤其向往。
我没有读过什么名著,即便有也只是上学期间课本上出现的篇章。一是因为经济拮据买不起,二是因为周围没有影响我的人。但相对于读名著,最吸引我的还是武打和言情。我童年时的引路人就在于此。可能正是这种非正规的读书,让我的写作平淡无奇,一直想超越,却一直无力突破。
童年给我印象最深厚的书便是《三侠五义》、《封神榜》等长篇小说。那时只管看热闹,并不去管作者是谁?也不去探究写的好不好?为什么要读?如今想来,在知识匮乏的年代,能有一本书传借、阅读已经是奇迹了,读好书和经典名著对我来说是一种奢望。
但这并不影响我喜欢阅读,正是因为这些小说的吸引力,让我对书的渴望非常强烈,在乡村,只要谁家有书,我都会软磨硬泡的借来读,有时字也认不全,便囫囵吞枣的先读完,如果对方不催,我会再重新翻看,然后合上书静静回忆书中的片段,美好的章节会慢慢输送我的记忆库,像贮存器一样保留在我的头脑中。
我现在的写作基础,可能归功于当时这些小说阅读。
2.诗歌收获友谊
初中时,和有相同爱好的同学迷上了诗歌,我们在一起谈席慕容,北岛、顾城,还一起聊舒婷、艾青等。只要哪位同学家有诗词书作,都会借来与她爬在一起背诵和朗读,遇到喜欢的诗句就相互摘抄。
那时正是追星的年代,我们狂热的迷恋,每天在一起谈诗会友,随便一景一物都能顺口拈来。在嘻笑怒骂中把顺口溜当做一种抨击对方的工具,只要听起来琅琅上口便成文。你来我往在诗词中传情达意,本是没有好感的的双方,通过诗文反倒成了如今的至爱亲朋。我也收获了一份珍贵的友谊,诗歌让我更加喜欢上了鉴赏阅读。
“阅读的快乐不在人家告诉了你什么,而在于借此你的心灵得以舒展开来”。
—— 贝内特·塞尔夫
是的,沉浸在书中,我是快乐的,即便在家中我永远是被忽略的那一个,可我有书为伴,并不觉得孤单。大量的阅读让我在书中找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伙伴,有时一天没有读就感觉心痒难耐,只要有阅读类的书,便成了我的精神食粮。
有时为了完成阅读,不被人催,时常点着煤油灯整夜整夜的读,以至于让文盲的奶奶一直认为我是在用功读书。其实她老人家说的也对,我真的是在认真读书,不过不是课本上的书,而是在读那时认为的闲书。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当时有文化的二爷和二婶告诉我的话。
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找到了乐趣打发时间,也让我因为没有书读而备受煎熬。
在无意识的阅读中,书成了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自学考试带来的阅读
真正让我沉下心去读书的,是参加全国自学考试。那时工作不久,为了追赶闺蜜的脚步,不至于拉大我们之间的距离,就报考了喜欢的专业——文秘。
因为是自学,买来的书便成了床头的一道风景,不管多累,只要有时间就捧着书画重点,一页页的看。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做标记,细细的查找资料。先通读每一章的主要点,再把每一节的标题加深记忆,每次都做笔记,把标题写下来,通过标题展开联想。这样的好处就是深读,并融会贯通。
记忆中,最难啃的就是《政治经济学》、《哲学》、《中国革命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先后看了不下三遍。因为喜欢史记类的书,当时考前有大串讲,老师是位七十多岁的退休教师。他对中国革命史研究的相当通透,因为教的好,各大自学考点争相聘请任教。我也因为他的教学,不辞辛苦的去听他讲课,记得当时全班三百多人,聚中在大礼堂内,后来人慢慢减少,到最后只有20多人坚持去听。等考试结束,那一年我们整个考点就过了三个人,而我就是其中之一。
培根说:“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而在他说的这几种里,最喜欢的还是史鉴和诗歌。
所以,我现在行文风格一直有诗充斥在文章里。
写作中我不注重语言多精美,情感多充沛,只要把所想所思表达清楚明白,做到心中有数,一篇文章就可以出炉。
4.生活带来的欣喜
下岗和生活的不如意,整整九年,我的生活一片空白,在没有任何情趣的日子里,10元钱我办了一张借书卡,天天借武打书消磨时间。如金庸、梁玉生一篇不落的读,在没有情感寄托的日子里,那些武打书帮我实现了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侠骨柔情。我真的梦想有一天会和心爱的人仗剑走天涯。在本该成熟的年纪却做着不成熟的梦,把自己五彩人生过成了盐。
后来,儿子出生,我把以前的梦想寄希望于他,给他写成长日记。把对他的爱付诸于指尖,通过键盘敲打进网络里,让文字帮我实现写作梦。
可能正是大量的阅读那些闲书,我有优于别人的奇思妙想。能把孩子的一泡尿,一句话,一哭,一笑都融于指尖,让它变得生动和有趣,让欣赏我的同事都夸,“真是写家儿”。听着他们的赞美,其实我知道我不是什么写家,我的水平很臭,在他们眼里我能写、会写,在行家眼里我的文字根本不值得一提,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现在尤其写作群内老铁的文章,都在说自己看的经典和名著,我更是自愧不如。不自信让我退却,连点评都忐忑不安,明明看完一篇文章想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但又怕语气过重伤人伤心伤情。几经考虑,只能点赞作罢。正是这样的犹豫,让我很不舒服这种模式,不自由和不能畅所欲言成了我的硬伤。
今天,闯到第十七关,看到鱼老师的这篇文章:“提高写作的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来自于阅读,阅读和输出有一个比例,通常当我们深度阅读10万字(一本书左右)时,我们输出文字大概在1万之间左右”。
我想我读的哪些个闲书肯定不止十万字,写出来的文字很多很多,和闺蜜相互记日记传递友谊的三年,为儿子记日记的六年,2018年年初到至今的写作。总结起来输出的文字过百万。我是个很认真的人,如果投入一件事,我会一做到底,并且以十二分的热情忘我写作。
就在今天,我翻看2010年给儿子记的日记,读起来还是亲切温馨,试着在简书上投稿,没想到多数成功。8年前的文字,如今才品尝到投稿被选上的喜悦,那种心情肯定你懂。
我喜极而泣了!为了一份情,努力写作,就会成功。
虽然还没能变现,但坚持由阅读闲书灌输进大脑的储存器正在发挥作用。我要用好它,积极努力的输出,相信不远的一天,我都会实现。
不读经典真的就写不出好文章吗?
网友评论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