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前文,继续记录看《大国锁钥:国产替代浪潮》的思考。
6.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国外的东西好
我家大娃出生后,我老婆选购的第一款奶粉就是德国的爱他美,为此她甚至专门找德国的代购,花高价购买德国的原装奶粉,一次就买了八罐。遗憾的是,我家大娃并不适应这款奶粉,吃了两三罐就一直便秘。最后,我们不得不转奶,剩下的五罐也浪费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按照本书的说法:13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在为“三鹿”还债。
直到今天,“三聚氰胺”依旧是粘在国产奶粉身上撕不掉的标签。不论是在知乎、微博还是小红书,有人谈论国产奶粉的地方,就有人提起三聚氰胺。如果说“人心里的成见是座大山”,那么“三聚氰胺”一个能顶三个,就是“三座大山”。现在你到外网和那些对中国有偏见的人“痛陈利害”,“三聚氰胺”和“毒奶粉”依旧是他们用来指责我们的经典话术。难受吗?难受。冤枉吗?并不。13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在为“三鹿”还债。
尽管国家花了大力气整治国产消费品,但“国内的消费品是低劣的代名词,国外的消费品是品质的保障”,这种观念一直扎根在国人的心中。
曾几何时,国内也有许多很好的品牌。以化妆品品牌为例,大宝、小护士、丁家宜、美加净……这些如今看来年代有些久远的名字,不仅和大白兔奶糖一样是一代人的童年记忆,还曾经统治过整个中国化妆品市场。
但改革开放后,资生堂、强生、雅芳、欧莱雅……日本、韩国、美国、欧洲,全球最具盛名的化妆品企业纷纷挥舞着资本的大棒,将国内的品牌悉数“赶走”。然后,外资品牌又开始凭借强大的资本实力和品牌优势,大肆收购中国的本土品牌,从而切入中低端市场,进一步实现本土化战略。
发现没有,国内化妆品品牌基本都被国外的资本杀的片甲不留。资本的杀伤力如此巨大,那么,消费品生意的核心就是资本了吗?似乎是的。
但并不是!从近年来国货浪潮中,我们好像找到了另一个答案。
一切消费品牌,不管是卖童装的还是卖泳装的,都必须要考虑渠道问题。市场上,企业在渠道方面的一切努力,最后都不过是为了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如何让消费者知道我的品牌;第二,如何让消费者买到我的产品。
这个答案就是渠道,也就是解决“知道”和“买到”两个问题。但在过去,为什么资本的作用这么大呢?书中给了我们解释。
在网络普及之前,电视广告是最好的解决方案。电视广告时代,最经典的模式是这样的:我在电视上看到了广告,记住了品牌;然后未来某天我去逛街,看到了这个品牌的产品,进而产生购买。
这看上去很简单,但实际执行起来却异常困难。首先,为了让我知道你的品牌,你要确保我在电视上看得见你的广告,所以你必须选择一个绝大多数人都会看电视的时间段,在绝大多数人都会看的那个频道上进行投放。
其次,你要确保我能买到你的商品,所以你必须把货物铺到任何一个我有可能出现的地方。对于饮料、零食这种全民消费品,厂商往往恨不得把自己的产品铺满全中国每一个村口的小卖部。
所以,在这种模式下,只有资金雄厚的大企业才能玩得开。因为只有大企业才有钱投放央视黄金时段的广告,也只有大企业才能动员足够的销售代表和经销商深入基层。小品牌根本没有发展机会,只能在局部地区苟活。
所以,在过去,资本解决的其实就是渠道,解决的就是“知道”和“买到”两个问题。
但现在,事情发生了变化。
抖音、直播等新媒体,利用算法织就的“信息茧房”,精准定位目标人群,成为了比电视更高效的广告渠道,以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如何让消费者知道我的品牌”的问题。
同时,快递物流的四通八达,将“如何让消费者买到我的产品”的问题消弭于无形,极大地减轻了企业铺货成本。
资本的对渠道的影响力大幅减弱,而熟练运用抖音、直播等新媒体的中国品牌,就迎来了崛起的希望,造就了轰轰烈烈的国货浪潮。
但值得注意的是,技术研发才是产品的根本,中国品牌的研发投入相比国外品牌还是差了不少,仅仅依靠营销手段,中国的消费品还是脱不掉“产品低劣”的帽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26465304/a047ba84938ba6a0.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