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不难发现这样的场景:家长看到其他小朋友,就热切的把怀抱中的孩子推向对方,希望俩个人能玩的火热;要求孩子和其他孩子分享玩具,并教孩子把东西递到对方手中;拉着自己孩子的手碰触对方的手,希望两个人能如大人见面那样友好的握握手……
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能够跟小朋友打成一片,自嘲自家孩子的胆怯、羞涩;看好别人家孩子的大方能说会道,为自家孩子的躲躲藏藏感到尴尬;赞赏别人家孩子的善解人意和礼让有度,训斥自家孩子自私、独占和不愿分享……
甚至有些家长在这方面感受到了挫败,觉得自己明明很用心,为什么孩子却总是“上不了台面”呢?
其实孩子没有错,错的是家长。家长错在没有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按照目前科学的育儿理论,孩子到3岁左右的时候,才发展出来能够和一个孩子有沟通、有交流的玩耍,4岁左右,才会形成和几个或者一群孩子玩耍的能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大部分的幼儿园在3岁或三岁半在接收孩子入学。这个年龄的孩子有社交的意识和愿望,能够相互之间产生联系,无论是对适应孩子的身心发展,还是幼儿园的管理,都非常的有利。
所以,在孩子在这个年龄之前,无论他是否愿意跟其他孩子有互动,家长顺其自然就可以了,无需刻意强求。如果孩子能够经常接触其他孩子,在同龄人的环境氛围中成长,他愿意与其他孩子交流或者玩耍的意愿或者能力就会被激发的早一些。相反,日常生活中总是跟家人在一起,接触同龄孩子的机会很少,甚至外出的机会都很少,那么,与孩子之间交流有些许困难,或者出现胆怯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培养孩子的社交家长能做的无非是三点:
第一,静观其变,不刻意要求孩子社交。
既然父母了解了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那么就无需心急。在所谓的社交年龄之前,家长任凭孩子自由发展即可。例如,小宝在2岁左右的时候,每次出门更多的是站在一旁观察别的小朋友玩耍,看他们怎么玩,毫不掩饰的直勾勾看着。这也是孩子学习的方式,并不代表他只是如我们认为的那样傻站着。
他在用自己的方式,观察别人玩耍的方式,留心其他人之间沟通的方式。观察别人玩的内容,也观察别人的动作,这些观察为成为他日后与人交流的内在积淀,会在他到了适龄社交的时候,自然而然的流露和表现出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孩子天生就知道怎么一起玩”。
第二,给孩子创造同龄的环境氛围。
所谓给孩子创造同龄的环境氛围,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多带孩子外出。游乐场、小区娱乐场,都是孩子玩耍的天堂。父母要尽可能的放下我们不必要的担心、忧虑,让孩子较多的时间接触同龄孩子,观察别人,进而能够融入。
城市里的父母对孩子看的很重,重到连自然环境都觉得脏,我觉得这是过分忧虑的。孩子就应该触摸土、石头、树叶、花朵、小草等等,这是一个孩子正常的好奇心驱使的,限制孩子,就是在限制他心理的成长,让孩子身体成长的同时心理发展停留在孩童时代,心理和生理成长脱节,并不是好事。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孩子带入同龄的环境中,然后退远一些,观察他们,在必要的时候提供帮助和引导,就足够了。不用事事限制孩子,也不用事事教育孩子,孩子会在相互的交往和交流中学会得当、舒服的相处模式。
第三,3岁左右一定要送孩子去幼儿园。
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必经环境,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小宝接触幼儿园的时候,刚刚两岁。正式入园是2岁零5个月,我们也一度因为孩子的哭闹而心疼,犹豫着要退园,晚些时候再上,但是终是坚持下来了。但是直到这一学期,也就是三岁,我也发现他身上表现出来的社交行为。
一开始,他可能并不是突然就会社交,他的社交是从关注别的孩子开始的。他会在放学的时候告诉我,他和谁一起出来的;上课的时候,和谁玩了;午睡时间,哪个小朋友没有睡觉;吃饭的时候,哪个小朋友把饭撒了;谁喝水的时候捣乱了,甚至注意到有些小朋友不会端杯子之类的小事。
再后来,就开始有了我们看起来的互动。他会指着某个小朋友跟我说那是他们班的同学,而对方看着他也并不会回应;或者放学的时候几个人忽然就毫无征兆的追赶者跑起来,相互之间注视却没有沟通,单纯的你追我赶,却欢乐至极;又或者走远了,又想起小朋友,要回去看一看……
到现在,这些小家伙完全是打成一片。他们能在一群人之中找到自己的同学,然后只跟对方玩耍;互相追赶,叫喊着对方的名字,甚至连摔倒也要模仿;他们还会在愉快的玩耍之后约好明天还一起玩,明明解散了,却还要跟着别人回家的放心,舍不得分开……
孩子的社交是循序渐进的,不会像大人那样即使是遇见陌生人也会理性的礼貌打招呼。孩子的玩伴,一定是外在和内心都熟悉的小朋友,也就是认识了很久,经常见面,而且相互在一起长时间共处的小朋友。而幼儿园是最稳定最理想的创造这样环境的地方,其他的,就让孩子自由发展吧。
昨天小宝跟小朋友玩耍的时候,对方非要骑他的滑板车,而小宝也在交换了很久之后想要回自己的滑板车,两个人就争抢起来。小宝抢回了自己的滑板车,而对方痛哭流涕。我正不知道如何安抚对方的时候,小宝竟然主动把滑板车送了过去,说“给你”,然后自己去骑对方的自行车了。那个自行车比他自己的自行车轮子大,座位也高,他骑得很不习惯,甚至一开始都不敢蹬整圈。以我对他的了解,他更倾向于选择自己的滑板车。他的选择却让我心头一惊。
对于小宝来说,选择一个对自己不顺手的自行车确实不易。不仅他骑起来有些费劲,而且他也压根就追不上那些骑着滑板车的小朋友。我在心里无数次担心他从车上跳下来表演遁地术,意外的是自始至终,他都慢慢的骑着自行车,跟着小朋友,不急不躁,直到对方回家主动提出还给他滑板车。
所以,有些事情是不需要教的,孩子会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也会根据环境做出变通,孩子的灵活性和同理心往往比我们做父母的更加敏锐。我们又何必用自己多年经事后的麻木和迟钝去要求孩子那颗不经意才纯洁无比的心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