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闲来无事翻了下之前在南京认识的一个小伙伴的朋友圈。
果不其然,她的生活跟从前一样的精彩。她在一所知名院校读研,在那样多元化的平台里,她在朋友圈晒出的全是我曾经想要的生活,确切的说,现在还想要的生活。
在此之前,我去参加了几场身边朋友的婚宴。在这个适当的年龄里,她们选择与另一个人终老,开始幸福而甜蜜的生活。
而我则每天过上了比以前自律得多的生活。每天的日更加上阅读,制定了全方位的形体训练的计划,日子看起来有点枯燥,却充满希望。但是内心依旧被焦虑感狠狠包围。这让我想起了以前所看的励志文,它们永远都是从开头直接跳到结尾。
“那时候的我焦虑而又迷茫,后来我决心去改变,什么都不再纠结...”然后话锋一转:“我一年读了两百本书,瘦了三十斤...感觉自己的状态越来越好了”。
可是我从未看到过有一本成长日记是去记录那个辛苦的点滴过程,心态是如何一点一点成长起来的。最开始我也是冲着完成自我成长的决定开始日更的,可是当日更成为一种习惯,它带给我的就不再是一种最初的满足和成就感,而是一个很慢的,需要不断摸索的过程。
正如我现在厌恶极了自己可以一气呵成的写成的某些东西。我更喜欢写些可以停下来找找资料的,或者是需要反复思考反复斟酌的文字,去不断地触碰极限,去挑战不熟的领域,去开拓大脑的边界。这是我现在喜欢的写作状态。
但这是一个辛苦的漫长的,常常看不到结果的过程,正如健身一样。科学的健身是需要探索的,姿势的正确性,跟你的身体机能又恰好能够对得上的,最后是等待。
等待机会。正如我南京的小伙伴,她的一步步沉淀和积累让她去了名校,体验了更广阔的世界。而时间是不愿意等我的,那个小伙伴比我年轻,在她那个年纪升学到一个好的平台,是顺理成章的享受。
而我已经参加了很多场婚礼了。如果不能够再给自己创造机会,就算身边的人不提醒,我也会被困在自己的焦灼感里。我是一个成长永远都落后一个拍子的人,身边的人很羡慕我,说我有一种与同龄人感觉不大像的“少女感”。
这份“少女感”更多的是因为迟钝吧。在二十出头的年纪里,我的世界是混沌一片,好像有很多的梦想,但始终认不清自己。好不容易找到了可以前行的方向,突然间,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已经悄悄地来到我的身边,很多若有若无的声音已经在提醒着我。
其实并不是说成家就意味着失去了自我的生活。但是我需要确定的是我能不能在人生的下一阶段来临的时候积攒出足够的能量,在成家后依旧活得像自己。如果连自己都不能确定的话,那大约只能是一身烟火气的在柴米油盐中慢慢地淡忘掉自己曾经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是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让他们去成为我曾想要成为的自己。
所以我还是会选择把一些事情缓一缓。
由内而外,日复一日的坚持其实并不能一下子就克服掉焦虑感。自律不会让你整天闲来无事地躺在沙发上心生烦恼,但是会在完成一天的积累后开始焦虑。甚至在最初坚持的时候,这种焦虑感会在闲暇时间一下子翻涌起来,让人猝不及防。
因为当你试图让心理去重塑一个新的状态时,旧的习惯需要出来反抗。所以想要改变的第一步都是特别难走的,再往后的一段时间里,占用你的时间,感觉不到成效,甚至还会反弹。很多人会说,是因为方法不对,要常反思。但我觉得这些话只对了一半,有些是因为方法不对,而有些是因为需要更多的耐心去浇灌它,所谓的厚积薄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我开始日更的早期,我曾经写过吐槽自己生活的文字,还是些不会公开发表的文字,在键盘上所敲下每句话时的心境,至今还印象深刻。在写过一段时间的其他类型的文章后,今天还想在敲一敲个人的独白,是因为感觉自己的生活依旧不如意。但奇特的是,一样的心境下,敲下的文字里竟然生出了跟从前不一样的味道。
但是在这些日更的日子里,我的生活其实是平淡的日复一日的坚持,甚至看不到所谓的变化。而变化却早已在我的心里悄悄地长出了新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