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渐渐热了起来,终于也到了我们收拾行囊奔赴人生的下一站的时候了。
收拾行囊总是一件令人恼怒的事情,衣服之类的还好,最难的是书,
图书是一种很有性格的物什。
她脆弱,恐火怕水,古时候的藏书阁为了照顾她总要用绿色的琉璃瓦,寓意以水镇火;而有时候水多了也不好,不论什么书,用水渍过以后,内容难寻,阅读的兴致也渐渐没了。
她也坚强,虽然材质柔弱,但是记载的内容却总是令一些人恐慌,前有焚书坑儒,后有纳粹烧书,历史的经验在提醒着读者:一个政权要是开始烧书,随后就会开始烧人。
当然,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怎么把书弄走。用袋子弄走是万万不行的,得用一个箱子,细细地码好,不仅要考虑高矮胖瘦,更要软硬兼施,更难的是这东西还贼沉,搬起来挺考虑力气的。
我是一个很普通的大学生,走在路上都没人瞅一眼的那种,不喜欢学习,也不喜欢运动,更没有女孩子喜欢,在一个不咸不淡的学校学着不咸不淡的专业,四年时光的闲暇,基本上都与这堆物什相伴。
回想起自己的阅读生活,从最开始的无头苍蝇似的乱转到有点心得,有几本书的对我的影响挺大的。
1、好马——“盗版的卢梭”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刚上大学的时候,觉得自己需要读点书,比如说那几本启蒙经典,反正图书馆可以借,再加上学校离家不远,有些书可以选择买,那个时候还对电商有点抵触,还好图书也不是很贵。
现在想来那个时候的自己真是蠢萌蠢萌的,傻乎乎地买了一堆“十五一斤”的白菜,后来想想其实也没便宜到哪去。
这堆“白菜”看着看着,觉得不对。
这错别字是什么?卢梭还是户梭!?
这上下不连贯是什么鬼?这都说了些啥?
这什么神奇翻译?百度机翻的吧!
我还是去图书馆搜罗一下吧。
当我找到《汉译世界名著丛书》的时候,就像是打开了新世界。
这才对嘛!
解锁这个见识之后,我明白了一件事情:作为读者的我们是驰骋在知识的草原上的骑手,手上的书是胯下的马。作为骑手,我们要选择一匹好马;作为读者,我们要注意出版社和丛书,有些领域的图书基本上就那么几个是靠谱的,而且读书的最大成本根本不在买书钱,买书只是读书这件事情的第一步,甚至连第一步都不算。
读书最大的成本是时间,是自己的生命,这是一件有点奢侈的行为,读书是独特的,不像游戏那么“及时行乐”,不像逛街那样“携侣同游”,也不像看剧那那样“逸性遄飞”,这是一件特别孤独的事,是自己和自己在较劲,既然已经如此艰难,那么你一定要找一匹好马——一本合格的书。
2、适合自己的好马——译林出版社《关于马基雅维利的思考》
这是另一个悲伤的故事。
马基雅维利有一本叫《君主论》的书,作为西方政治学经典,在历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作为政治学作品,我觉得马基雅维利在里面说了很多“实话”,再加上本书也不是很厚,读来是很舒服的。
因为读过《君主论》,所以我好死不死地在图书馆借出来了这么一本书——列奥·施特劳斯著《关于马基雅维利的思考》。(可能这就是无知导致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吧)
这是一本比《君主论》厚了特别多的作品。
两年后的今天我依然能想起被这本书“支配”的恐怖。
每一个字都认识,每一个人名都知道,连在一起就不知道到底说了些啥。
“这是啥?”“这是怎么推出来的?”“这是怎么回事?”
草草翻过以后我就把书还了回去,从此心有余悸。
后来一点点再了解政治学的时候,才知道列奥·斯特劳斯是怎样的一代宗师。当然,在了解以后也没有勇气去拿下那本书了。
作为骑手的读者,不仅仅要选择一匹好马,更要选择一匹适合自己的好马。我们要选择能力范围之内的马去驾驭。
但我们不能总是呆在舒适区里,就好像梁文道老师在一千零一夜里面介绍的资讯茧,长期在舒适区待下去,舒适区会越来越小,自己的骑术也会倒退下去;也不能贸然去驾驭那些远超自己水平的烈马,那样的话很有可能直接就从马上摔下来吃一口泥。
我们应该选择一匹略高于自己水平的马,不断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在挑战中自己提升自己的马术,而这应该就是所谓的认知升级吧。
3、探路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社会学与生活》
跨领域和跨学科去阅读会有更好的体验,选择一匹合适的探路马是很重要的。
大学的阅读是从历史开始的,作为后人对前人的描述,很多时候觉得这种描述是很尴尬的,毕竟不是对自己所生活的时代的介绍,这个时候我知道还有社会学这么一门学科。
作为工科生,想阅读社会学的内容是需要一匹探路马的,是瞎撞么?直接去啃《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还是《自杀论》还是《社会分工论》?在《关于马基雅维利的思考》那跌的还不够惨么?
这个时候《社会学与生活》解决了这个问题,看内容其实就是课本,但却是那种写给刚进入大学的本专业学生的课本,这类书在图书市场上有很多,往往都是沉重的大部头,像《社会学与生活》《伦理学与生活》《心理学与生活》《政治学与生活》,这些合格的大学课本,对于某个领域的快速入门很有效,是每个领域最好的入门书。
选择一匹合适的探路马,骑着她,走向不同学科领域的草原,对于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的见识,是很关键的一步。我们需要做的只是从书架上拿起他们,走向之前未曾走过的草原。
4、曲径探幽——中信出版《极端的年代》/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西洋现代史》
前面说过我的阅读是从历史开始的,确切的说是从通史开始的。《全球通史》开启世界史,《中国通史》开始中国史,然后就瞎看,直到我读这两本书的时候,我才想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去做。这就是《极端的年代》和《西洋现代史》。
也是凑巧,这两本书是连着读的。先读《极端的年代》再读《西洋现代史》。两本书描写的都是从一战爆发到苏东剧变的历史,不同的是《极端的年代》是一部全球史,而《西洋现代史》则集中于欧洲;两本书所表现的史观写也不同,霍布斯鲍姆是左翼历史学家,在行文中透露着左翼史家看待历史事件的看法,而帕克斯顿(《西洋现代史》作者)则远没有霍布斯鲍姆这么强的倾向性;两本书相对比可以发现有些在世界史上并不显眼的事情,对欧洲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两相比较之下,是一种相互促进和补充的关系,甚至有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
有些草原或许我们已经走过,这个时候可以换一匹马,再走一遍,往往会有新感觉。
四年的生活很快就会过去,也许未来我对这段生命的定义是用阅读来证明的吧。
拿起书架上的书。
骑上那匹马。
出发!
《大学生活和读书专题联合征文》活动链接:http://www.jianshu.com/p/3515f7f0a20c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