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和同事们外出仅三天,室友同住两晚,却让我好生感触——我是享受独处,而我的室友确确实实是喜欢独处。
在人群中,我能和大伙儿一起愉快相处,也接纳面临一个人的独处时光,还很享受。下班后的独处时光我也很享受,能够把一个人的时间安排妥妥的。不过,过一段日子,我一定会向外“出击”,约朋友小聚交谈。不太会独自“蛰伏”很长时间。
这次,我发现我的室友比我更甚,对独处,她很喜欢。自认为还算了解她,没想到人群中落落大方,一直给人主动型人格印象,常在集体中大方发声的优秀女人,在集体活动中竟时常创造一个人独处的机会,让我很是吃惊。
这使得我对独处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我是享受独处,她是真爱独处。
不免自问,我是什么时候享受独处的。
好像是女儿上了中学有晚自习后,爱人下班时间不一定,让我有许多独处时间。那时候我开始“策划”独处时光,学习课程、约会、锻炼、读书、唱歌……
嗯,把时间再往前推一推。其实,我很早就习惯一个人的时刻。
求学期间,经常独自去老师家学琴。从学校出发,一段路公交车,一段路步行,都是和自己独处的时间。那一段来回的路程,我没有嫌麻烦过,兴许年轻,能折腾。
步行之路印象还清晰,因为那段接近老师家小区的路上有书摊,是我挺期待的事情,我买过数回书。后来才明白为什么书摊上买来的书老有错别字,原来都是盗版书。
参加工作后,去外地继续专业学习,路程起码一个多小时,我都是一人坐车、步行,一个人安排午饭。练琴时间必须是独自完成。练习有顺利也有不顺利的时候,会升起各种自我对话。自我责备、自我勉励、自我鞭策,在一个人的时光里不断发生。
原来,我早就习惯独处了。
嗯,再想想,把时间继续往前推一推。悲伤的情绪弥漫上来。
十来岁的时候,一个人独自坐在家乡小溪旁斜坡上的场景浮现眼前。心中烦躁、愁苦,无可奈何,不知所措,唯有一个人逃到没人的地方,静静听着哗哗流水声,吹着晚风,遥望对岸白桦林枝头树叶儿齐刷刷往一边摇摆,大大的叶片互相摩擦沙沙作响。
想,是根本想不出什么答案来,只是让自己静一静。对于妈妈和姐姐经常性的冲突,姐姐的不高兴、不开心,可以从其他事情辐射到我身上,我既烦躁她们没完没了的争吵,也委屈自己莫名被骂。
长我五岁的姐姐,青春期真的好暴躁。过去,一度认为,我这个乖乖女是被迫塑造的,只是不想再看到爸妈为我们烦忧,需求没有被满足,受到委屈,会选择忍了,选择好脾气。假如姐善解人意,宽厚感恩那么一点点,我会骄纵些吧。
不想去爸妈那里“告状”,惹得家里“鸡飞狗跳”。心里憋屈,就悄悄一人跑到十分钟路程的溪流旁,独自伤神。天黑了,再往家里走。
所幸,那时候小镇治安不错。多次一人黄昏时刻跑出,天黑安全回家。
那时候的一人独处时光是无奈,是委屈,是自我疗愈。在清风、绿草、小花、晚霞,潺潺流水声,在大自然中一呼一吸,愁闷慢慢呼出,内心的忧伤慢慢抚平。或许因为这样的经历,我很喜欢走到大自然中去。
原来,我早就习惯独处,从独处中获益。
许多喜欢的事项都是独自一人完成,读书、写作、习琴、开车听音乐,如今的长跑。独处,我很少觉得孤单。世上就一件事会让我想到需要伴儿,那就是晚餐时间。不太喜欢一个人吃晚饭,感到冷清。不过,如今短视频时代,一顿晚饭、一只手机,也可以有滋有味。
对独处的享受之感果真不是这几年才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