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习理论对二语学习的影响
1.行为主义
第一章里,行为主义者把语言学习的过程解释为:模仿,练习,巩固和习惯养成。早期的行为主义的理论是在实验室动物身上完成的,但这个理论也同样适用于人类吗?
在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间,行为主义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有非常大的影响。课堂的活动强调模仿和记忆。学生背诵对话和句式。因为语言的学习被视为是习惯养成的过程,所以人们认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受到母语习惯的影响。所以行为主义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会把母语习惯迁移到第二语言学习中,也会队二语学习造成干扰。
由此也产生的对比分析假说,即第一语言和目的语进行语音、语法等方面的共时的对比,从而确定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预测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错误。
然而,对比分析学所预测的错误,学习者并不会都会犯。相反,学习者所犯的一些错误,并没能被预测到。而且,来自不同背景的的语言学习者的第一语言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所犯的错误却极其相似。
所以,人们试图通过其他理论解释语言学习。
2.内在论
乔姆斯基认为天生具有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原则知识,让孩子在语言学习的关键阶段在所住的环境里学会某种语言。
普遍语法是否可以用来解释二语习得,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
其中受乔姆斯基观点影响的一个理论就是krashen's 监控理论(monitor model)。他从五方面阐述自己的理论。
首先,习得和学习。krashen把这两个术语进行比较。习得的过程,就好像儿童学习母语的过程,学习者在第二语言的环境里自然习得这一语言,并不太注重语言的形式和规则。而,学习的过程则有意识地关注语言的形式和规则。
其次,监控的假设。学习者用母语表达思想时,可以不假思索,考虑更多的是要说的意思,而不是语言的形式,这是由acquired system 负责。而,用第二语言表达时,就会留意语言的正确性,这是由learned system 负责。
第三,自然习得顺序的假设。这一假设是基于母语学习者的语法学习项目习得顺序是一定的,所以这一理论认为二语习得的语言顺序也是可以预测的。而且,这些语言习得顺序是不受课堂教授内容的影响。
第四,输入假设。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只要是可理解的,并且符合i+1的原则,就能促成语言习得的发生。i代表学习者当下的水平,1代表比学习者现有的能力稍高一点点。
第五,情感过滤假说。这个假说认为,有大量的可理解输入的环境并不够,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还要受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动力越大的学生,学得越好; 越自信的学习者,越容易成功;课堂焦虑越低,越有利于二语习得。
今天就先写到这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