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了那么多的知识,但99%的人却都不知道知识的真正含义

学了那么多的知识,但99%的人却都不知道知识的真正含义

作者: 意识与认知 | 来源:发表于2019-10-20 08:52 被阅读0次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从网上接收到大量的信息,我们获取这些信息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因为无聊,想搞点娱乐打发时间。二是为了学习知识。前者就不说了,对于后者,我想说的是那些自认为自己在学习知识的人,真的有了解什么是知识吗?

想要真正的了解什么是知识,我们就必须先了解这个词的定义,从字面上看知识是由知和识这两个字组成的,知是什么?知是知道,知晓的意思。比如我跟你说一件事,你听了之后回了一句,知道了。当我们的意识接收到某个信息,这就叫知,知就是意识对信息收集和记忆。而识的意思就是识别和判断,我们接收到某个信息之后,就需要对它进行分析判断。比如我刚刚跟你说的那件事,你去判断他是否属实,这件是的背后有什么特殊含义,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需要去作出什么决策或采取什么行动来应对等等,这一系列的处理叫做识。

如果用一个更简单的说法概括知识的意思,那就是对某个事物的知晓和分析。

但是,在我们的日常使用中,似乎却把它当作了名词来使用了,用于代指某些有价值的信息或是技能。

我对这个用法有些怀疑,因为从本质是来看,知和识都是动词,从理论上来说这两个字一旦组合起来,应该也是个动词才对,但是在这里面,知识就是一个名词。虽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这个弯拐得好像有点不太对啊。

要还原知识一词的本质,得从它的历史出处说起,看看它以前是怎样的。于是我找了一些以前包含知识一词的资料。

先秦的《墨子·号令》云:“其有知识兄弟欲见之,为召,勿令入里巷中。”岑仲勉先生注释说:“知识,友人也。”汉代孔融《论盛孝章书》云:“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有会稽盛孝章尚存。”唐代白居易《感逝寄远》诗云:“昨日闻甲死,今朝闻乙死。知识三分中,二分化为鬼。”明代罗贯中《风云会》楔子云:“近奉圣旨,招募智勇之士……兄弟,但有知识,当为国引进咱。”

《南史·虞悰传》载:“悰性敦实,与人知识,必相存访,亲疏皆有终始,世以此称之。”汉代刘向《列女传·齐管妾婧》有:“人已语君矣,君不知识邪?”《魏书·阉官传·贾粲》有:“世宗末,渐被知识,得充内侍。”唐代薛用弱《集异记·汪凤》有:“每面各有朱记七窠,文若谬篆,而又屈曲勾连,不可知识。”” 鲁迅 《三闲集·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在文学界也一样,我们知道得太不多,而帮助我们知识的材料也太少。”

具体的翻译什么的就不弄了,作者怕翻车,但里面知识的大致意思相当于现在的认识和认知。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知识这个词在古代并没有什么名词属性,在里面知识表达的是对人或事物的认知与了解,这种用法最少沿用到了鲁迅的时代。

那为什么知识一词变样了呢?我掐指一算(猜):大概是清末至民国时期,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产生了很多新词,比如比较出名的德先生(Democracy 民主)和赛先生(Science 科学),民主和科学都是那个时期新造出来的新词,结果到了knowledge,新词不造了,直接翻译成知识了,于是知识这个词就由动词变成名词了。

古代有一个比较出名的词叫有识之士,当某人想搞个大事情时,就喜欢招集一些所谓的有识之士来合伙搞事情。这里的有识之士,指的就是最少在某一个或者多个领域有一定分析判断能力的人,要么能独挡一面,要么能出谋划策。有识之士里面的识其实就是知识,之所有用了识而不用知,是因为识更有代表意义,有知不一定能识,但有识必有知。你虽然见过很多世面,但如果不去加以思考,除了往你的记忆了增加一些内容之外没有任何能力上的增长。而有识必有知是因为识这个东西它不是天生的,是我们后天在接触到大量的信息的时候,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中形成的能力。知是识的前提条件,见多不一定识广,但识广肯定见多。

在这里面又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现在对于知识的定义到底错了没。答案是说错了也行,说没错也行,我们常说从不同的角度是去看同一个事物,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而这刚好符合就种情况。如果从传统知识的定义上来看,那就是错了,我们用了数千年的知识不是这个意思。

但是如果从现代人普遍的认知理解来看,也差不多是这么个意思,可以算是正确的,当一个东西被普遍误用之后,哪怕不是正确的也变得理所当然了,现有有几个人看矮和射会觉得这两个字有问题?

当现代的我们把知识当成某一类有价值信息或者技能时,潜意识里就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最重要的对信息的理解识别和判断,这也是现代人逐渐失去独立思考能力,变得人云亦云,并且普遍存在认知障碍的重要原因。          

当你一股脑的去接收大量信息的时候,你以为你是你学习知识,但实际上,你很有可能只是被这些信息误导甚至是洗脑罢了。我们在网络上看到的各种谣言,这些谣言的制造大多是为了流量或者某些特殊的目的,这里指的特殊目的通常会体现在谣言的内容上,比如去抹黑或者洗白某人。当谣言制造出来之后,接下来就是传播了,极少数的传播者他们本身是能看出来这谣言的,但是他们依旧选择了传播,因为他们觉得虽然是假的,但是能引起大众的兴趣,给他们带来流量和收益,所以哪怕是假的也依旧会传播,这些传播者通常是媒体。

剩下的绝大多数的传播者就是那些缺乏识别判断能力人普通群众,他们传播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一个是觉得这东西个能引起别人的兴趣,获得别人的关注,二是觉得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到别人,三是为了彰显自己,让别人觉得他很有知识。但是,这些想要达到的目的都会在谣言被欻戳穿时成了笑话。

除了在虚假信息的传播方面,在很多文章的评论中也能很明显可以看到大多数人普遍缺乏对事物基本判断能力。

在网络有一个很流行的词叫带节奏,人之所以能够被带节奏正是因为自己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只能人云亦云,让人牵着走,要是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判断的话就不会那么轻易的让人带了节奏。

其实,在我们当今的社会是最需要独立思考能力的,但是大多数人却失去了这种能力。由于当前的社会普遍缺乏诚信......额,不对,我换一种说法,由于当前社会在诚信方面还有很大的止升级空间。再加很多人逐利的欲望比较强,所以我们的社会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坑,传销,电信诈骗,p2p, 虚拟币,各种的有埋坑的投资理财等等。很多人由于没有足够分析判断能力,掉进这引起坑中。而那些没有进坑的,也不一定是有能力看清对应事物本质的,有可能是没有接触到,又或者是被反复的灌输了对那些事物的恐惧,从而远离了他们。

最后我们再回归两种知识的定义,在这两知识的定义中,我更倾向于传统的定义的,因为他包含的独立思考,和通过分析判断从而洞悉事物本质的能力,更具有创造性。而现代版本的知识更多代表的是某些固定的信息,其实这个定义其实已经被传统版本的知识中的知囊括 了。所以说现在版本中的知识其实是一个阉割的版本。

正确的认识知识的定义,能让我们意识到学会独立思考,具有分析判断能力的重要性。在这个浮躁纷扰的社会中保持理性,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如果你想学习认知事物本质的能力,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意识与认知。后期将会分享很多关于提高认知能力方面的内容。

相关文章

  • 学了那么多的知识,但99%的人却都不知道知识的真正含义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从网上接收到大量的信息,我们获取这些信息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因为无聊,想搞点...

  • 关于知识

    我们天天都在学,学各种各样的“知识”,但你有没有发现,好像学了那么久,学了那么多“知识”,我们却还是老样子,问题到...

  •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该如何推进?

    真正的教育是学生学了知识以后,可以运用这些知识去思考未来的人生和社会,去解决问题。 ...

  • 【0121读书清单】如何把知识变现

    懂得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一生;只学了那么多知识,却无法变现,实属悲哉,但这就是大部分人的现实写照。如何把知识变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听了那么多书,学了那么多知识,但如果不去实践,它们会很快被我们忘在脑后!而把知识内化为技能的一个好方法,就是努力地...

  • 你真的会学习吗?

    俗话说:“知识改变命运。”学了那么多的知识,你的命运改变了吗? 成甲认为,知识是可以改变人们行为的信息,看了那么多...

  • 保险规划大起底

    读了那么多书,学了那么多知识,为啥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不去理解、不是实践、不去融会贯通,所以你的书白读、知识白学了...

  • 如何做到“做到”

    我们为什么学了那么多知识,即使理解和知道了这些知识,却依然没有真正地运用到我们日常的工作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呢? ▍...

  • 课程笔记

    触类旁通:完整复现知识 触类旁通的含义:举一反三,举一反十,学会一个知识点等于学了是个知识点,有的人一通百通 最好...

  • Xmind快捷键教程

    我们看过那么多书,学了那么多课程,每次学完的时候我们觉得我们简直就是【知识的王思聪】,但是,往往等到要真正用到我们...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了那么多的知识,但99%的人却都不知道知识的真正含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eyom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