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是学生学了知识以后,可以运用这些知识去思考未来的人生和社会,去解决问题。
——题记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目的是保障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如何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最关键的是教育最重要的是燃起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现实中,我们常常是把掌握知识作为终点,尊重学生的兴趣,只是达到终点的手段,学习结束以后,学生的兴趣也随之消失,考试考完了,学过的东西,学生可能也就忘记了。重视学生的兴趣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能让学生燃起更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更多疑问,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延学”。
案例一
主题:根岸湾填海造地的是与非。
主题说明:这是日本横滨市小学五年级社会课的一个单元。横滨市有一个叫根岸弯的地方,以前是一片大海,后来填海建了炼油厂、发电厂等各种工厂,变成了一个工业区,还通了铁路。
学习任务:(老师将“赞同根岸湾填海造地”和“不赞同根岸湾填海造地”的词条张贴与黑板的左右两边。)以“张贴姓名牌”的方式发表自己对“根岸湾填海造地”的看法。
学习过程:
老师——提供一些素材来促进学生的思考:①邀请一位当地的老人来到课堂。老人告诉孩子们,填海之前根岸湾所在的那片大海非常美丽,大家可以洗海水浴,同时这片海也是一个渔场,有很多渔民;因为填海造地,所有这一切都不复存在,大家失去了大海,渔民失去了工作。②提供了一位渔民的生平年表。在这份详细的生平年表中,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因为填海造地,这位渔民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他先是失业了,为了生存,他开了一家渔具商店。后来横滨市政府为了满足大家洗海水浴的愿望,造了一个人工浴场,恰巧他的商店又在需要搬迁的位置上。③邀请横滨市政府的工作人员为学生讲根岸湾开发的意义。通过讲解,学生了解了横滨市政府为根岸湾项目开发做了许多补偿,造了人工浴场、公园、给动迁居民发放了补助金等等。
学生——需要不断拿出证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并且根据不断出现的新证据修正自己的观点:听了老人的讲述,看了渔民的商品,有的学生会把姓名牌从赞同转到不赞同的一侧;听了政府工作人员的介绍,有的学生也会理解政府的做法,觉得政府做的很恰当。但即使听了同样的事实,每个学生的理解也会不一样,甚至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立场。看到与自己相悖的观点,学生会主动发问:你为什么这样想?请说说你的理由。每个人观点的变化,通过姓名牌位置的移动,一目了然,最终每个人都能形成自己对根岸湾填海造地这件事情的理解。对学生来说,贴姓名牌是有责任感的,贴出来就等于表明了你的立场,哪怕一点点移动也有影响,但是学习的结果不是为了形成统一的认识,而是每个人对这个问题建构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形成个性化的认识。
随着这种课程经验的增多,学生渐渐就能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客观的看待事物的正反面,哪怕是自己的人生碰到问题,也能够从多个角度去论证事物的是与非,做出更加细致的思考。
随着课程经验的增多,老师也逐渐明白,贴姓名牌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通过姓名牌的位置和移动来理解每个学生的内心变化,从而帮助他们深度学习。在这样的基础之上,老师们的教学也不仅仅局限在姓名牌教学法本身,而是基于“更深入地理解每个学生”这一理念,去展开教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