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西遇 MS Yang
前几天,关注的一个长投理财公号在推送其创始人水湄物语新版的《30岁前的每一天》一书。
放眼望去,“30岁如何如何”像赶集一样扎堆出现在各种传统或兴起的社交媒体平台。30岁好像成了大家公认的“普人”去稚趋熟的一个年龄风水岭,无论知乎、富书还是简书,你随便敲进去一个“30岁”,就会浮出一条关于30岁前该懂的事、该做的事、不该做的事、要学会的事等等诸如此类的30岁成家立业应备看家本领的汪洋清单。
于我个人而言,30岁前留下的最大遗憾莫过于自己对时间的无视和对金钱的轻视。
这种痛心疾首的遗憾和悔悟自17年9月生活重心转移后,随着孩子这部“碎钞机”的茁壮成长引发的经济拮据而与日俱增。
30岁前,握着大把的时间因为无动于衷而无能无力;可以轻松挣钱时,因为贪图安逸“今早有酒今朝醉”,从无居安思危认真储蓄。
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
待明白过来时,
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
——三毛
在我年轻的时候,
曾以为金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
现在我老了,才知道的确如此。
——王尔德
金钱之于一个人,除了努力还要会赶风口和能赶上风口。但是时间之于一个人,是每个人睁开眼睛就都有的。
最近在看的一本书《就是因为没时间,才什么都能办到》的作者吉田穗波,是一名日本女医生,五个孩子的妈,还是一位哈佛大学的“博士生”。攻读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时她带着三个女儿:大女儿3岁,二女儿1岁,小女儿刚满月(留学期间又生了四女儿)。
书中她写实地向读者展示了自己如何鸡飞狗跳和狼狈不堪地挣扎于“理想”与“责任”之间,最终,责任未被辜负理想得以实现。
在“学术”与“家庭”的夹缝里,她利用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零碎时间,在等车,等孩子放学的间隙,随身携带生字卡片为自己的“学术”梦想奋斗和充电。
演员韩雪,因为在《身临其境》中流利标准的英语配音实力圈粉,让现场所有人都惊艳不已。她给《头脑特工队》配音,一个人分饰八个角色,男声女声无缝衔接,每一种声音都极具辨识度。她还上过TED演讲的舞台,全程英语脱稿演讲,气场强大,思路清晰。
而她学习英语,正是利用一切碎片时间。三年前,为了学英文,她每天都会挤出2-4个小时。即使收工已经半夜,或者当天身体状态不好,她都不会允许自己找借口。
印小天曾经在节目上说过:“别人休息时都是打游戏、刷手机,只有韩雪一个人坐在那儿戴着耳机听英语。”
她删掉了手机游戏,戒掉不必要的网络社交,把零碎的时间拼起来,总算凑够学习所需的时间。她说,30岁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学习的时间不够。我要做一些什么把时间都利用起来,让自己去增值。
所以,这个世上,有些人成功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些人不仅花钱的单位和我们普通人不一样——我们以“块”为单位,他们以“百块”往上为单位;更重要的是,他们度过时间的单位和我们更不同——我们以“天”度日,而他们则以“秒”度日。
而无论是功成名就的财富大亨,还是穿行于各大社交平台的励志偶像,他们的共性是:珍视时间和会高效利用时间。
关于“30”岁,我个人的感悟箴言是:30岁前,请逼自己成为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可是,转眼间已经是30+的中年人了, 30岁前该有的本事一样没有,不该有的毛病什么都有,这种尬局怎么破?
知乎上有人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然后,就是现在。
01 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
这两年,人人都在争取利用“碎片化时间”。两年前,我也曾故作努力状打算抓住时间的“牛尾巴”——试图高效利用碎片时间。
结果,半年中屡试屡败,碎片时间内想做的事基本无一完成,反而把自己搞的气急败坏斗志颓废。后来和华夏闲聊,彼此对彼此的殊途同归深感慰藉。所以,果断放弃这条“牛尾巴”。
今年6月,因为时间上太过捉襟见肘,才又再次尝试拽起这条时间的“牛尾巴”。
尝试之初,我回顾和总结了我曾试图高效利用碎片时间的理想破灭的原因:
首先,如果是本着要通过认真学习来精进自己,那么碎片时间这座“小庙”容不下你精进自我的这尊“大神”。
其次,知乎上对于“天赋和努力的关系”有个高赞回答:天赋决定了你能达到的上限,努力程度决定了你能达到的下限;以绝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远远没有达到要拼天赋的地步。这句话用到整段时间和碎片时间的管理和利用上同样为金律:以绝大数人对时间的利用程度之低,远远没有达到要去挤“碎片时间”的地步。
最后,自己对时间管理和利用的心得和本事还不足以驾驭“碎片时间”这条尾巴。
所以,无论学习还是生活,有自己的主见和独立思考能力,不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可以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种树”伊始,首先要找到妨碍你“种树”的“岁月神偷”——认真思考和梳理一下自己是如何度过那些大把大段的“好时光”的,下班后的3-4个小时自己花时间最多的是哪些事:
1、刷剧?
2、泡社交平台?
3、应酬?
4、扯淡?
5、放松娱乐?
6、工作杂务?
7、学习看书?
如果不幸是前4项就要痛定思痛尽快断、舍、离、减、免了,因为——别人不值得。话听来绝情功利,但是,作家龙应台说: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无论是刷剧、泡社交平台还是陪人扯淡沉醉应酬,都是太过拿自己的段位(人设)和别人的生活当回事。一贯的拙见是:无论生活还是工作,认真可靠做事攒人品永远比八面玲珑去应酬立人设来的稳固长久。
找到自己的“岁月神偷”和一番痛定思痛的断舍离后,那么供奉你精进自我这尊“大神”的“大庙”也就也就横空出世闪亮登场了!我把它用看过的一本书来命名——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
这里“2”只是一个数字代表。“2”不一定非要“2”,可“3”可“4”,当然也可“不3不4”,因人而异。
同时,每个人最重要的2小时不一定要在晚上下班后。比如对于我而言,曾经因为执念于下班后的时间一定要用来成长和学习,差点导致孩子成了手机控和电视奴,后来思考斟酌后便把自己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由原来的晚8:30—10:30调整为早晨的5点-7点。
如果你是一个事实或形式上的“单身”男女(事实单身,或者和幼子分居两地),那么就尽可以把每天最重要的两小时安排在下班后到睡前的这段时间。
如果你是个事实职场爸爸或职场妈妈,我觉得可能把早晨孩子未醒的这段时间定为你每天最重要的两小时可行性较大。
02 人生是可以设计出来的
大学时看过一本名为《女人的幸福和什么有关》的书,作者是春日迟迟。如果用小学时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来概括此书,那么点题之句就应该是:女人的幸福和她遇到的人有关。
看这本书时时值花季少女,对于这句点题金句的认同点头如捣蒜,但放在今日不免要兴师问罪:生而为女人,就真的那么被动和无力吗?
自觉被这本书有点耽误的还有书中另一个点题观点:
人这一辈子,没有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自己喜欢就成了;太过设计的人生,看上去你什么亏都没有吃,而其实你吃的最大的亏就是你从来不曾体会过什么叫“投入”。
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里说:喜欢是放肆;而爱,是克制。
所以,如果爱自己,就克制自己去做一些不喜欢或一开始不怎么喜欢的事。比如,设计自己的生活——列to do list(待办事项/计划清单)。
前一篇文提过找到自己要做的事并把这些事件按照大小轻重缓急进行分门别类。那么现在,就到了给这些事来分配舞台了。
将大的,重要的,有难度的带有学习类性质的事放到“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中,比如看书,学英语,资格证书的备考,各种线上课程的学习等等。可以坚持“学有所成”有效利用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的秘诀是——不要贪多且事无巨细,事情最多排两件,执行最细到小时。
有人一听要列事项,排计划就已经开始头大了,会觉得这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也会觉得花时间立计划根本没有必要而且还花费时间。
那么,下面是我在使用手账管理自己时间以前的生活和工作日常,不知道这个情景于你们而言是否似曾相识:
早上5:30—看看工艺流程吧!哎,不行,英语听力还没听呢,那就听听听力吧!哎,好像过两天快要工艺考试了,翻翻工艺流程吧!要不两样都看一下吧!(摇摇摆摆间至少30分钟就过去了)。
早上7:00—这个看完该看什么呢?(开始乱翻)看看书吧,看什么书好呢?(又开始翻箱倒柜)哎,没时间了,晚上再说吧!
于是,大把的时间就在每天摇摆犹豫“不想庸碌麻木,但是想做什么,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中流走,然后又陷入“一事无成”用“娱乐”来打发时间的恶性循环。
初中物理学中有一个物理定律很适合搬来形容“列事项排时间”这项“万事开头难”日后却事半功倍的头疼工作:
物体由静转动的瞬间所耗的功是最大的,所以物体静止时的摩擦系数比开始运转后的摩擦系数更大。
刚开始列事项排计划确实会花费几天的时间,但是跟我们在彷徨犹豫中浪费的数年人生来比简直是九牛一毛。而且,一旦运行起来,习惯产生的惯性会给你成长的加速度。
03 “to do list” OR“wishing list”
(计划清单还是愿望清单)
1、运动-跑步
2、学习英语
3、科学育娃
4、提高职业素养
这是我三年前的每一年列的计划清单样本;
1、每周3-4跑,每次不少于5公里
2、每天听芝士派35分钟
3、每周末学一节科学育娃网课
4、每周学两个工艺知识:现场+中控
这是我两年前往后每月列的计划清单样本。
两份计划清单在内容上虽稍有不同,但执行结果却大相径庭:前者的计划清单每到新年辞旧迎新之际便又被自动列入下一年,基本无一完成;后者的计划清单完成率至少70%。
前者更像是一个愿望清单,而后者才是低配版的计划清单。
我原先单位的领导和车间班组的一个同事,当其他人把“减肥”列为计划每天挂在嘴上时,他们分别给自己列的计划是“每天只吃一顿肉或不吃肉”和“每天少吃一个馒头”来控制体重。
一年后,那些把“减肥”列为计划的同事继续且更加地胖着,而他们两位一个体型基本未变一个意外减去3公斤。
所以,计划清单的关键是要拆解“任务”,即把想要做的事和想要达成的目标拆解成可持续实施的细微的每月计划、每周计划和每日计划。
比如,我在备考一消时总共有三科,每科是5章,算下来大概是将近2000多页的书,刨出每科中基本不考的四、五两个章节的内容,剩余大约1600页。
我从5月开始备考,到11月中旬考试之间约有6个月的时间。期间留出一个半月的知识梳理和巩固时间(数据太多太难!),最后预留1-1.5个月的刷题时间。那么我啃课本和学习随书赠送的课程视频的时间就是3个月,分解到月的话就是每月500页,再分解到周的话就是每周125页,最后分解到天的话就是每天18页。
随书附赠的视频我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分解后每天需要学习2-3个视频课程。
结语:《洛丽塔》中有这样一段话:人有三样东西是无法挽留的,时间,生命和爱,你想挽留却渐行渐远。如果30岁真的是一个分水岭的话,希望我们都不要在30岁时,做一个只会玩手机的胖纸。
最后,推荐两个心水的手账本:
1.趁早手册:做月计划和周计划
2.趁早极少数:每日计划和时间轴打卡
参考资料:
1.《你的时间有限,不要为别人而活》
2.《北大才女刘媛媛学习方法》
3.《就因为没时间,才什么都能办到》
4.《自控力》
5.《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