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阅读的人,一开始就在每一个学科,每一节课上,遭受不阅读带来的“惩罚”了。
在早期教育中获得的词语知识,是以后学科学习的原有固定点点知识,它同化后来的学科学习内容。而这种同化大多数是上位知识同化下位知识的过程。
在课堂上,几乎所有的知识都通过老师的词、语句和文字输入到学生大脑中去的。在某个年起阶段上,有些学生大脑中的原有词语知识与老师使用的诃语知诃相似性非常小,差异性非常大,这时候便会出现课堂上听课困难的现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学生大脑中的原有词与老师和佳教材用的词差异较大,导致学习时同化的困难;二是有些现象本来就在学生大脑中没有这个词,是临时记住并勉强使用的,其意义表征和牢固程度都存在许多问题。正常的课堂是老师用语言讲授,虽然有时辅助以必要的挂图、直观教具等,但终究还是要用词语来编码和解码。例如当老师讲到“下沉”一词时,学生习惯于说“沉底”;当老师说到“漂浮”一词时,学生习惯于说“漂着”。于是,他在大脑中要转译一下才能进行意义表征,即理解。但是这样一来,他就像外语听力考试时的迟后一步反应一样,耽误了立刻进行理解的时间,这时,老师又讲下去了,所以这名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进课速度。此外还有一些词是许多学生大脑中原来根本就没有的,而如“比重”、“交于一点”等。这些词语都是上位知识,每一个词语代表了一类事物。这些词稳定在大脑中时,学生可以直接运用这些词语进行不靠表象支持的思维,即抽象思维。而当这时词、语句不稳定、不清晰,与它所代表的事物的表象相互脱离时,抽象思维便无法进行下去。
当然,没有哪个学生会一点抽象思维都没有,但是,学生之间早期就开始形成的上位词语方面的差异,的确是造成学科智力差异的关键因素之一。了解这种差异对学科学习困难的诊断是有实践意义的。(程锐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