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偶然之念,想看看中国农史。虽生长于乡村,但因为种种原因,可说对农事所知并不多。搜了好久,才找到一本,不贵也不甚厚。花了几天时间,读完久久难以释怀。先说说农史吧,说完再谈谈历史学习的事情。
农业历史原来也很有意思
此书从中国农业发源到发展、农区和牧区、旱农与泽农、传统农业遗产之四方面先作概述。讲述了品类方面(从五谷到新高产粮作、经济作物、园圃类、畜及蚕等),介绍了农具技术变革和器具发展(农具几次重大变革、耕播整地农具、收割加工工具、农田灌溉工具),最后对农业的作业方式着重总结(精耕细作、识天时、察地利、识物性、良种选育、三才论)。
历史应该是丰富的。哪一方向都很精彩。特别作为农子,对农村有一种感情。书中所讲,除了南方农业不太熟悉,北方的一些农事,就亲身经历过,或者现在还能接触到。
看完发现,二十四节气的学问真的很了不起,育新种嫁新枝不是只有农业专家才会,温室大棚并不是现代科技的成果,华夏农业的精耕细作和生产体系并非那么不堪,有几十年经验的老农并不是什么老粗。农事的学问不比工业、商业的学问小,而且那是古人几千年的经验积累和心血总结。可看看自己,看看周边,壮年、青年、少年,有多少人了解呢?这仅是农业科技史,只是整个农业史的一部分。至于真正的农业知识、国家的其他历史,所知更少,因为从没去了解和接触过。
人们对农业多少嫌弃,从小都不愿让孩子志于农兴于农,以前就有很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呆子。可现在也同样存在。孩子看似知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但其实大多不会干家务,更别说去分五谷、动工具,现代人的动手能力之弱,是无法想象的,小孩子基本不干活,就是大学生也有很多连镙丝刀都不认识,更不会用,不信吗?可以拿一个做做试验!
不要看不起农民和农业,没他们万万不行
这个民族,从采集渔猎--种植或放牧--城镇与农区的分化,直到新中国成后的八十年代,农业始终是国家的支柱。先祖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就是居穴树巢、渔猎采集、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向原始农业的阶段。尧、舜、禹是农民首领,商汤祈雨是为田旱而祈,周祖弃是种瓜的好手。
春秋到新中国,这块盛产五谷杂粮的土地,育出了老子孔子等诸子大家、汉祖唐宗等代代英主、韩信岳飞等名世战将,靠着农民起义军有了强汉盛唐,为保护劳动果实有过许多农牧族之间的战争。新中国的领袖多数来自农村,新政权是以泥腿子农民军的主力建立的,抗美援朝靠农民省下的一口口炒面打胜的,抗灾备战是靠农民的口粮维持全国人的生命,改革开放中乡镇企业是冲在前线的,现代化城市更是农民工打的基础。
他们始终处在这个社会的底层,但这个社会却始终离不开他们。他们创造了历史、现在,未来也还要靠他们。我们的粮食红线得靠农业、工业不能离了这些主力、真有了战争还是要靠他们。有了他们,才有了五千年华夏、现在的中国。有了这个基础,我们才不怕任何的灾难、封锁和侵略。
我们学的历史很片面,我们的教育设计是存有大隐患
往前二十年,商业不若如今之兴,生于兹、长于兹,却从没听过一堂农业课。听说八十年代前是天天学大寨。是太过,还是决绝,是整个国家在教育上的病态,还是整个社会的遗忘。
我们很多成人喜欢看历史,像打了鸡血一样,读必读历史,二十四史始终像24个艳姬在招手,有的甚至几年十几年的业余时间都泡在上面,有的史书读了一遍还想再读。像我就是,看了一遍《汉书》还想看第二遍。可是除了这24个,其他的虽然不甚美貌,不那么惹人注意,但其实真的很有内涵。像农业史,我们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文化与语言都有极深的农业基因,读一读农业史很有必要。除了农业,其它的衣食住行的历史也是可以好好读读,相信不比24史差,甚至所得可能还要更多。24史只是我们历史的一小部分,兴衰成败是历史,衣食住行更是历史。
不一定从事农业、不一定像古时席地而坐、不一定从事古建筑的修复、不一定讲古汉语,等等罢。但至少要了解和普及基础的历史、常识。这样就不至于说,美国的农业比中国的先进、席地而坐是日韩的传统、五台山就是几座庙、除四大发明就不知中国古科技有什么了、为什么那个地方语言那么土,这些可能都是误解和浅薄。中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体系,千年以来始终领先全世界,即使现在也有极强的竞争力,美农先进也只是一方面的先进;中国古代也是席地而坐,凳椅是后由胡床演变来;五台山有“中国第一国宝”佛光寺,它存在够久了终会消亡;除四大发明,先人们有很多后人想不到的创造,农业中的24节气、犁具、育种、精耕细作和立体农业都是世界上儿期以来独一无二,更别说其它方面还有很多;那个地方语言可能有上古汉语的影子,不仅不土,还值得去研究和保护。
唐宋明清代表不了中国的变迁、汉祖唐宗也代表不了中国先人、兵变权谋说不上什么文化、大臣名士也代表不了历代祖先、诗歌书画也只是传统文化小部分。除了这些,几千年的历史,还有农业的变迁、饮食的演变、服饰的变化、建筑的传承、语言的延续等等。我们传承的只是部分所谓上层的文化,而不是我们这个民族真正的传统,不了解一个民族的吃穿住行的文化大概演变,不了解各个时期的生活风气,就不可能真正的学好所谓的国学、所谓的传统文化,更谈不上继承和发扬。
老子、孔子的思想,是从那个战乱民困的时代发展起来的,不察社会情形,难以学到老孔的本质;刘邦、李渊、元璋是农民起义而成众望所归,不知民生民苦,往往视其为真命天子;唐宋诗词不仅有风月,它祖《诗经》是地地道道的民情之歌,不解唐宋生活,怎么理解低头思乡和千里婵娟;书法是从甲骨文演变来的,相信很多人误听人言,练书法狠操楷书,却不知隶书可能是比楷书更好的入门途径;画画天天画树木写风景,没有生活、不知历史、无人文心,能画出怎样的意境?帝王名士、诗词书画,都如天上的云彩,好看,但真正的文化却生自土地。只看天不意地,继承的只是花架子一类的文化罢!
二十四史化成简史,二十几个朝代,其实一年就能讲完,讲那么细学生真感兴趣吗?孔子老子说的话,哪个学生能北下一段,又能理解了?唐诗宋词背一百三百有多大必要?宋朝理学和明朝商业有几个能理解?哪年立哪年亡有那么重要吗?
余下的时间,真应该让学生们多多了解一下国家的其它历史,比如语言、农业、饮食、建筑、服饰、交通、文艺、科技、思想等主要的几方面。至少吃穿住行怎么个发展要讲一讲,这才是真的了解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部分亡了,但有的还在我们身边偶尔能看到,而且吃穿住行是日常事务,孩子们、学生们更有学习兴趣,了解一下餐具、饮食的演变,可能更能引起对历史的兴趣,也可能更好的继承和创新传统。历史进入生活,观念间及日常,是比空泛的文字、高远的道理来得更切实些吧。
教学一时列入不了,也可纳入课外阅读计划。某种程度上,比什么文学名著更重要,或者要排在与名著同等的位置。我们之所以现在丢失了很多传统,一是由于原来变革期矫枉过正、一刀两断,各个方面都断,现在想继承也急急地接不住;一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战略,没有历史与发展的眼光,没有继承、择取与光大的气魄!是一种口号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思想的懒汉!是有名而无实或实不副名!
许多国家在保留传统上做的是比我们好得多。日本的一个博物馆保留着中国古代的几千件家具,中国搞家具研究要去日本看;中国的漆器快绝迹了,可师从中国漆艺的日本却一直视为国宝,还与各大手机厂家合作,设计出了奢侈品的漆面手机。去到景区看到几处古迹,但不知是何朝所建、宝贵在哪,走马观花中往往感到十分的可悲。许多应该为宝可珍护的东西,我们不一定不知道珍惜,只是很少有人去倡导,只是没有大力量去推动。
这样的教育,出来的人才,往往就是虽有文化但徒有虚名。所以城市就是千百如一模而出、服装要去西方去日韩引人之流、歌曲还往往认为港台词曲更有味道、多少人会背唐诗却没有几个人真能创作、一说传承国学与传统文化就是诗歌书画。显得很有品味,其实只是一个陶艺坊里涂了彩的土瓶瓶罢!
民族的社会生活,才是先人的文化之根,有这些才产生了诗书礼乐,有这些才能更好地去理解那些文史、诗歌和书画。几大方面的历史补一补课,从灵魂里和先人的生活有了些交融,才敢说努力了解了中国历史,也才能更好地去学习国学和传统文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