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一种不行,叫“果然”不行
前两天,我的好朋友阿南,在我的反复鼓励下,终于向他憧憬已久的大公司投出了简历,并且顺利地收到了面试通知。
我忍不住替他高兴,但他反而皱起了眉头,说:“我还没有足够胜任的能力,这次面试估计很悬了。”
面试前一晚,他盯着天花板数绵羊,始终没能睡着,一直想着学历没达标、没有大项目经验,这不行,那也不行。结果,面试真的失败了。
身边的朋友都很惋惜,但都没觉得惊讶,毕竟这样的事,在他身上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阿南虽然没有大学文凭那张纸,但有丰富的产品项目经验,同时在现任公司,主导着价值千万量级的大项目,是公司的明星员工。按理说,他应该会受到各大公司的青睐。
我实在想不明白,他怎么每次在面试环节落败呢?
后来,他向我描述了几次面试经历。我发现,那些对他来说,轻而易举就能回答的问题,在面试时却偏偏答不上。
而每一次面试结果出来,他总会有一句标志性的话:
“果然”不行。
这个“果然”不行,更像是一件早已预料的事,在此刻应验罢了。
人会不自觉地,按已知的预言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这叫做“自证预言”。
正如自证预言所说,阿南在潜意识中烙下的那句“我不行”,让他失去了自信。
不自觉地认为自己能力不足,在面试时变得怯懦,本来已经熟练的问题,却在一瞬间忘了——该如何大展身手。
最终,他的预言应验了:“果然”不行。
2 。自证预言,无一例外“应验”了
曾经,有人用自证预言,“杀”了人。
受害人被绑架,蒙上了眼罩。歹徒用冰冷的刀背,碰一下受害人的手腕,然后在旁边稍稍打开水龙头,慢慢滴水。
受害人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以为自己在滴血,最后因“失血”过多死亡。
事件引起了科学界的高度关注,经证实,真正的凶器,就是自证预言。
至今,科学界依然没有停止 对自证预言效果的验证。1968年,在美国有两位博士做了一个大胆的测试:
先为一所中学的全体学生做IQ测试,然后告诉老师:根据IQ测试结果,把孩子们分成了3组(天赋组、中等组、低于平均水平组)。
实际上,分组并没有依据IQ测试,而是完全随机。老师、学生和家长都不知道实际情况。
被蒙在鼓里的老师对“天赋组”的学生寄予了很大的期望,特别关注这些学生,给他们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就算在天赋组的孩子出错时,老师都会认为,他们只是偶尔发挥失常,还是具有潜力的。
实验结果:班级平均成绩提高12分,而“天赋组”平均成绩提高了27.4分。
学生发挥怎样的水平,竟与智商无关,而是由“预言”决定。
不禁让小春姐想起,高一那年,自从老师告诉了我“女生擅长文科”,我在学习文科时,总是坚信自己能学好,成绩就真的越来越好了,以致于理科几乎被我完全放弃掉。
以前在大学宿舍,曾觉得自己跟某个舍友合不来,所以看她做什么都不顺眼,只会看到她的缺点,怀疑她坏心眼。
尤其是在遭遇挫折时,常常给予自己消极的预言:“我不行”“我不如他”“真的没办法”……
一旦陷入消极的自证预言中,就很容易进入自暴自弃的状态。
当你在凝视失败时,失败也在凝视着你。预言被“应验”,便成了再正常不过的事。
3 。积极的预言,指引成功的人生
如果我们凝视成功呢?
用积极的自证预言,同样可以给自己正向反馈,就更容易通往成功。为此,小春姐建议你先改变处事的态度,肯定自己的能力。有以下三种方法:
1 . 改变说话的词语和方式
把“我不会”“不可能”“没办法”这些悲观的词语戒掉,它们很容易令你失去自信,产生消极态度。
查理·芒格(对巴菲特影响最大的人生导师)就习惯于使用积极的词语和说话方式。
曾经有人问芒格:你会弹钢琴吗?
换做是你,会就会,不会就不会。
但芒格说:可能会,但没弹过,所以我不知道。
多使用积极的句式,对自己进行积极的预言。
2 . 充分体验:过去某个时刻的成功感受
当面对困难的事情,难免会逃避,潜意识说:我可能不行。
但如果你已经察觉到,自己在退缩,不妨回忆一下,某个时刻,你曾完成的一次最困难的挑战:
当时挑战的困难是什么?
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
心情跟此刻一样害怕并退缩吗?
你回想的感受越细致,越具体,你就越能体会到,当时的成功给你带来的积极体验。
带着这个积极体验,去面对现在的困难,同样能进行积极的预言。
3 . 假装自己是一位成功人士
实际上,在多数情况下,不是能力不够,只是自我设限——不敢突破自我,也害怕挑战困难。
罗斯福说:“真正令人恐惧的,往往只是恐惧本身。”
如果连自己,都无法相信自己可以成功,又怎么可能成功呢?
只要把自己想象为一位成功人士,你的言行举止、感受和体验,将直接影响你的情绪和看待事情的态度。你会发现,其实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因为恐惧,以致于未曾踏出一步,勇敢尝试,直至被消极的自证预言击败,你甘心吗?
写在最后
“我不行”还是“我能行”?
有时候,成败就在这一字之差。
你给自己怎样的预言,就会过上怎样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