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704923/7d8d4a0726204514.jpg)
如果你是山西人或对山西城乡各地有相当的了解,那你就知道,即便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三晋大地的任何一个地界里,都很可能遇见一对又一对的狮子,比起周边省市,数量更多一些——它们系石头质地,硬邦邦,冰冷冷——假如是木质的话,早就不存在了。
石狮是威严、尊贵的象征,安置于门口的用来守门壮威,增添气势。一般在宫殿、庙宇、府第、衙门、祠堂、门前大都有石狮陈列和把守。用意是烘托气氛,以示威严。此“门卫”既能表示王权的神圣,又可显示主人的身份,起护法、慑魔等作用。
当然,如今石狮们不少都被杵在博物馆里,仿佛目下被栓着绳子的那些狗狗。
石头狮子最早是汉唐雕刻的,以后各个时代雕刻的都保留了不少。这都为研究我国雕刻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石狮的另一个功能就是放在茔墓里用来镇墓避邪。如果说出现在府第、衙门和祠堂门畔的还有一点点微笑的话,那墓地里的“百兽之王”则全然栓一副凶相,张开大嘴,眼神犀利——大概吧,那些有盗墓心思的家伙看一眼心里不免会打颤的,如此一来放弃盗墓也不是没可能。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狮子是凶猛的动物,称为兽之王。它原产于非洲、印度、南美等地。史书记载,我国的狮子是汉代由西域各国进贡来的。据《后汉书》记载∶“东汉章和元年(公元87年)月氏国(今阿富汗)遣使献扶拨狮子”,“章和二年冬十月安息国(今伊朗)遣使献狮子扶拨”。据学者考证,狮子传入中国的时间,最早不超过西汉武太帝初四年(公元前101年)。狮子在我古代称为“辟邪”、“狻倪”,这是古代印度梵文的翻译。中国古代石狮称呼素乱,从汉魏到南朝先后名为天禄、天鹿、辟邪、符拨、麒麟、狮子等。、佛教对狮子极为重视。《传灯录》说,释伽牟尼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吼云∶“天上天下惟吾独尊”。“狮子吼”喻佛的法威,不畏邪恶,犹如春雷震动世界的意思。又《智度论》谓“佛为人中之狮”。凡佛所坐之地或床,皆名狮子座。文殊师利菩萨骑着狮子,以显示神威和智慧。在公元前三世纪时,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为宜传佛教及政治,在国内到处立石柱,刊刻教喻及诏令,进行精神统治。在所立石柱的顶端,都刻有四只蹲踞的雄狮,背部相倚,面向四方,隐喻佛陀唤醒世人的大力狮吼,并显示孔雀王朝远震四方的声威。
东汉明帝时(公元一世纪)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关于狮子的种种说法,对民间影响很大。因而,狮子便在人们心目中,成了高贵尊严的“灵兽”。随着佛教的东传和狮子的引进,印度雕刻石狮子的工艺也传进了中国。于是,人们逐渐雕刻了各种不同造型的石狮,作为扬威和装饰。我国石狮造型最早见于西汉汉元帝渭陵中出土的两件石狮。一件匍匐于地,全身形体略成长方形;另一件短足、矮身,头部高昂。以后,各种形态的石狮逐渐流行。
汉代石狮,多是整块石料略琢而成。粗犷豪迈,形体修长。直立行走,头上长角,肩生双翼,身上有花纹;昂首挺胸,振翼欲飞,凶猛矫健,充满活力。而南北朝石狮,则继承了东汉传统造型。雕刻精巧,装饰朴实,浑厚有力,昂首挺胸,势欲腾跃,别具风韵,一般体形硕大,气势恢宏。
狻猊,又写作狻麑,又称金猊、灵猊。狻猊本是狮子的别名,是中国古代文献中记录的一种兽类,实际就是后来石狮子的原型。其形象常常出现在佛教法座、铜镜、香炉和脊兽上。狻猊的记录最早见于《尔雅》和《穆天子传》。其中《穆天子传》只说狻猊是一种脚力超凡的走兽,《尔雅》则记录得更为细致,称狻猊长得像虦猫(老虎),以虎、豹作为食物。到了晋朝,学者郭璞为《尔雅》和《穆天子传》作注,指出狻猊就是狮子,“狻猊”只作为有古意的别称。后世的龙生九子之说,具体说法不一,但狻猊即狮子常常被列入其中。
唐代石狮多为蹲坐式,形象趋于写实。去掉了以前的角翼和花纹,形神兼备,体态雄劲,挺胸昂首,前肢直撑地面,昂头怒目,张口作怒吼状,凛然不可侵犯。至宋朝,则既保留了唐代石狮雕刻的玲珑精致,装饰繁缛,形体巨大,昂首挺胸,前肢撑地,浑厚有力,威武雄壮,气势凌人的特点。雄狮口内开始衔滚珠,前爪也开始踏着绣球刻着飘带,带着铃铛。
笔者幼时,老家的村子不小,其中有一座很是古老的戏台颇令人瞩目。后来大概是嫌守在戏园大门两侧的石狮有些阻碍马车的经过,于是边被移进了戏园最后最边侧的地界。但即便如此,于七八岁的男孩子来讲,或骑或趴在石狮子的头顶仍是“看戏”最好的位置。村里几千口人,男孩子自然也多,你争我夺咋办?靠拳头和身体抗击揍的能力来说话呗。平素的野外也如此,谁都想爬到狮子的头顶一借威风。田野里哪有大墓,哪有狮子座,孩子们清清楚楚,恁大个玩具呀。
如果你想近距离打量和欣赏更多的石狮子,那就来山西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04923/afd3c129290093df.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