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近日网文大v王耳朵先生的一篇题为《摩拜创始人胡玮玮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爆款文,火遍了朋友圈。文章从胡玮玮套现入手,用了5个鲜活的事例来展现成功人士,既有名人,也不乏身边的普通人。
文章字字扎心,戳中痛点,读后让人瞬间秒成了渣,只留下一生长叹,原来你觉得还不错的日子,在别人眼里是被抛弃的日子,因为我们就是文中那个“小腹长出赘肉,每个月因为房贷不敢辞职,要么在三四线城市里,过着平淡,却一眼可以看到未来的日子”。
一股浓烈的焦虑感夹杂在鸡汤中扑面而来,中年危机油然而生。看着原来的同学,无论哪个阶段的,事业做得风生水起,而曾经还不错的我却窝在了一个小县城里做起了孩子王,糗出大了,真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原来我是被同龄人抛弃,被时代抛弃的人了。
想想自己,也曾踌躇满志,梦想仗剑走天涯,可现在剑早已不见踪迹,天涯也没有去过,连重拾理想的勇气都荡然无存。
内心惶恐不安之际,作家韩寒撰文怒怼,称这篇文章“不仅是贩卖焦虑,更是制造恐慌”,并谈到“如果你看了那篇文章,新潮澎湃想要去抛弃其他同龄人,以这样的定力和心智,去开公司,估计也只能春夏秋冬,造福房东了”。

韩寒的文章仿佛一夜春风,将焦虑感吹得七零八落,我好像一下找到了共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成功的定义从来都没有标准,没有必要用成功人士作为自己生活的准绳,豁然慨然的感觉油然而生。“那些成功者只是少数,我还是拿我的死工资”。
口水大战结束了吗?并没有。爆款再次发声《致大V韩寒:你可以衣食无忧,但千万别教年轻人不焦虑》,里面再次提到了“房子压力”、“就医压力”等桩桩摆在人们眼前,瞬间又把那些被韩寒治愈的焦虑患者又拉回了深渊。
那就是网文中的无间道,韩寒和爆款文作者难道是朋友,就这么一拉一扯的牵动这读者的心,他们自己赚着流量,读者却隔着手机屏幕默默地收拾自己的焦虑。
我就想问问苍天:我该不该焦虑?或者我很想知道,我什么时候该焦虑?什么时候不该焦虑?
滑稽的很,我的焦虑居然自己做不了主,细思极恐啊!活着连阿Q都不如,那究竟是为什么呢?
2
存在即使合理,每一个说法各有依据。几篇文章读下来,我们的心搅得七零八落,游离在两种立场飘忽不定,对号入座之后,发现自己啥也没有干,啥也干不好,能不焦虑吗?
在这个知识碎片化的时代,我们的很多认知都是从一篇篇爆款中获得。比如这边说孩子究竟要不要打骂?看看这位妈妈的做法;马上那边又来了一篇文章,说孩子该打骂还是要打骂,然后各举例,正的反的都有,让你不得不信服。
可真理无处可查,现实中有家长打出清华北大,也有直接将孩子打死的,兜来兜去,发现自己怎么做都是错误的,当一个人无所适从的时候,焦虑自然就会产生。
鸡汤多了,比毒药更恐怖,它迷惑人的心智,失去了应有的判断。

我们的世界之所以绚烂无比,丰富多彩,就是因为是由万物所构成。雨后的彩虹固然是一种美,田野里的野花不美吗?荷叶上微微划过的水珠不美吗?生活中从不缺乏美,缺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快递小哥雷海为,没有高等文凭,没有一技之长,自己坦言送快递是自己赚钱最多的工作,可即便低微如斯,仍不失情怀,“很多大诗人都有一种乐观豁达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不论他们身处何种困难的境地,都始终相信生活的美好。爱好诗词无关乎职业,无论身处那个岗位,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雷海为如是说。正是这份对美好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为他赢来了人生巅峰,成为第三季《中国诗歌大会》的冠军,一举成名。

人心向上,就拥有诗与远方,光鲜亮丽也好,一地鸡毛也罢,辗转江湖,一路漂泊,其实一切尽在心中。身居庙堂者自然要忧国忧民,而独处悠然见南山的僻壤,采菊东篱下也不失为一种优雅的生活。
生活不在纸上,生活不在书中,我们活在现实中,而不是生活在一篇篇文章中。在一线城市挣扎,还是在三四线城市安逸,是一种选择,但无论在哪里,只要自己内心能坚守自己最初的理想和信念,并坚持不懈的追求,那么,奇迹终究会在生活的某个转角处与你不期而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