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总是习惯把大学时光和青春年华联系在一起,所以我先说:
我曾经天天追更的玄幻小说被拍成了电视剧,为之狂热的幻想小说对于95后而言都算是初中读物了,我以前没想过我会像上一辈人一样在KTV里回环唱着几年前的歌一遍又一遍,这一切并不意味着我老了。青春的长度并不是与年龄的增长密切相关,也不是回顾一首老歌一部电影时候的专有情怀。如果有一天我再也不能静下心来认认真真读一本书做一件事情,全身心投入而不是虎头蛇尾,感到困难就降低我原有计划的标准,我不再充满自信而对未来举步维艰,跟人抱怨世事不公、人心不古,失去的太多、得到的太少,那个时候我就会拿出我的伪文艺范儿学着讲那句电影台词: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我老是叛逆不羁,不愿意遵从范式表达,所以老是缺乏逻辑。优点是华丽修辞堆砌让我自己看得很舒服,缺点是很难准确表达出我想要表达的意思给读者,虽然并没有几个读者。我不是不明白,也不是不清楚,可我还是想保留我中二的习惯。
把这本书合上的时候,已经不记得作者说了什么,只记得我想了什么。所以接下来我写的可能和书里写的半毛钱关系没有,你要是知道内容也不要觉得奇怪。
很讽刺,我读大学五年到最后毕业在即居然才看《大学的意义》。如果这本书我早几年读,早些明白书中的道理,也许我大学生活会更精彩。但是今天一个书友告诉我,我也觉得很有道理,经历过才能明白,就像经历过人生再去思考人生的意义才有深度,不然白纸本身怎么知道如何增添色彩。
在看书之前我是这样想的,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说大学最重要的功能不在于传授知识培养就业技能,而在于育人育德育心。可是现在社会很是浮躁,大学基本只有两年半,接下来的一年半都在忙碌奔波于实习找工作。我最反感的模式是上学考试高分上大学找工作赚钱养家糊口终极目标赚钱过好日子。财富满足不了欲望总是贫穷。所以在开始的时候就要明白自己的本心,想要的是什么,才不会舍本逐末,苦苦追寻却只是水中月镜中花。在大学里结识多少人,考多少证,参加多少社团活动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大学的根本意义在于引导你明白自己的内心,建立相对正确的三观,培养良好心态。
“读书人”三个字并不是说有多少可以炫耀的知识或者技能,你知道的我也知道,但是我知道你不一定知道,这种顶没意思,因为每个人都是很渺小的,所知所悟都是很有限的。我做错事情奶奶就会责难我“读书人书都读到哪里去了”,现在想来读书人应该具备修养、责任、担当和胸怀还有许多我还没想到的东西。前几年就开始强调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要为了高分而学习,我很感谢高中老师在题海战术的同时偶尔还给我们讲讲鸡汤和远景期望,至少告诉我们大学里要学的不仅仅是知识,更要学会如何学习并保持终身学习。
让我翻开目录回顾一下。
根据我的理解,所谓信仰,就是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就像战场上的将士,保卫国家保卫人民是最重要的,所以他们拼尽全力,戎马半生也无怨无悔。缺乏信仰就是模棱两可,不知道什么最重要,自然在岔道口茫然无措。如果你的信仰足够坚定,那么很少有事物能对你产生干扰。下面可能有些唯心论,但是我觉得基本没毛病,世上很少有做不到的事情,关键在于你下多大的决心。
关于独处,我向来是个孤僻的人,没人陪我玩的时候,一个人待着构想小说情结也不会无聊。关键在于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要养成一个独立思考的习惯。中学的启蒙老师告诉我,要想做好一件事情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这当然不是让你闭门造车,我前面说过了一个人的智慧是很有限的,每个独立思考的个体在组织中交流讨论才会激发出更好的灵感火花。往往我们不缺少交流,不缺少信息,是缺少冷静地独立思考。
知与行。知乎名人姚某某说:用思考、行动、勤奋、懒惰为轴,画出四个区域,分别是思考勤奋行动勤奋、思考勤奋行动懒惰、思考懒惰行动勤奋和思考懒惰勤奋懒惰的四种人。越发优秀的是第一种人,不断在尝试向目标前进并且在前进中调整方向,总有一天会到达目的地。第二种最可惜,理想的蓝图画的十分美好却不敢改变现状勇敢踏出一步。最危险的是第三种人最容易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剩下的那部分安于现状不上不下,最为稳妥。
这本书是这样建议的,把手举到头上。“用实践去验证理论”比“用理论指导实践” 更重要,要去边思考边行动。我参加完大学组织的毕业前最后一次大型活动,有这样的感想体会,如果我们具备了雄心壮志,保持青春活力不褪色,不懂不会不是问题,可以边学边做。只要我们想把事情做好,那总有办法可以解决问题,前人说得好!方法总比困难多。在行动中去思考,不要停,也不要割离开来。
有点啰嗦,暂且聊到这里。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