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遇到了很多事,工作了很多年,身上一直背负着很多负面情绪。尤其最近2年,觉的压得喘不过气来,一直以为不去面对它,就没事了。结果今年我撑不下去了,我主动让自己失业了。自己一定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活的不快乐。开始反思“什么是幸福?我为什么不幸福?怎么让我娃幸福”的问题。
以往活的浑浑噩噩,是不知不觉的状态,而到现在开始有了一点觉知,开始能后知后觉了。
昨天在婆婆家吃饭,娃把不要吃的青菜,直接甩到我的汗衫上,顿时怒气就冲上了头。我的行为立即不受自己控制,一想到前几天,她也是这样把菜搞到她奶奶身上的,立马产生出要立刻收拾她的心。把她的手拿过来,在手心上拍了2下,想让她长记性。娃立即委屈的哭起来,奶奶在一边安抚她,让她下次不要再把菜甩出来,很容易弄到别人身上。
其实当时自己知道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去拍她手心,其实与我之前看的《正面管教》中提到的和善而坚定的处事方式是不相符的。而我一直想跟娃做成朋友式的关系,当下的行为并没有做到好好说话,而是潜意识在起作用。而我这样做还带来了很大负面作用,在身教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即便我嘴上说要和她做好朋友关系,实际我的潜意识里还是用了,小时候父亲高高在上欺压不尊重的模式去教育孩子。这是我一直讨厌的模式,而自己在那个当下,却没能立即觉察出来后,制止自己这种潜意识的行为。可能因为实际操练太少,如果当能做出行动之前的1/4秒的时间,停在那里,做一个转换(翻转信念),这样就可以打破惯性模式了,这是需要不停的操练,之后会慢慢过渡到当知当觉。
第一阶段:不知不觉(之前一直处在这种状态,靠着自己的潜意思来支配自己的行动)
第二阶段:后知后觉(当下自己的所处状态)
第三阶段:当知当觉
第四阶段:先知先觉
自从我开始能觉察自己情绪了,我也会试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情绪。我看到她经常与皓玩从一开相见胜欢,到最后一般都是以“我不跟你玩了”而不欢而散。我让娃也看到了这点,我说:“你下次,可以做到不生气吗?”。之前我跟她说,她说可以做到,实际都没做成。即便不是她先生气,但只要对方一说“我不跟你玩了”,她就自动被激起来了。昨晚带她去操场锻炼,又遇到了皓,一起玩的时候,玩了一会,娃跑过来,很自豪的跟我说:“妈妈,这次我没有生气,皓生气了。”我很欣喜的发现娃原来一直有把我的话放心里,她也希望自己能做到。之前我认为她没在改变,其实她也需要操练,也在改变自己应激模式。同时我看到皓其实很生气,但是她还是不愿意承认生气的事实。其实娃在幼儿阶段(3-6岁),其实情绪也和成人一下,也有喜怒哀乐。但是庆幸的是她们的模式还没有被固化,如果有人合理引导情绪,她们比成人容易走出来,因为她们的模式还没定型。我发现孩子比我做的好,她已经可以做到当知当觉。当别人生气时,她已经做到真的不生气了,不用她之前的模式与别人相处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3635774/ec2fa9b95a74b51a.jpg)
最近的生活感悟:想让孩子做一个有强大内心的人,将来生活幸福,必须要培养孩子有好的性格,让她有一个良好的原生态家庭,让她的内在小孩健康长大,将来她可以勇敢乐观的独立面对生活。我所能做就是先成为一个有觉知的妈妈,从自己原生态家庭中走出来,做个能先知先觉的妈妈,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到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