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居住的小区,是学校空留了一块地,为老师们盖的公寓。这些公寓,有点儿名不正言不顺的,我们老师只有居住权,没有转让权和买卖权。
都是同一个单位的人,相处得特有感情,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一直觉得那里是我的第二个故乡。
仅有两座楼的这个小区,其实都是我们自己管理自己———我们的水电费交给学校,取暖费交给学校(学校有中转站),卫生费交给学校,我们也交一小部分的管理费,是为了雇佣我们门口的传达、简单修理。学校也会专门安排教职工来负责管理这个公寓。
楼前的空地上,原来是有部分绿植,可能因为当时种植的季节不对,大部分都死了,所以老师们(尤其是老教师)就自发把每一块空地都整理好,种上了各种不同的蔬菜。
大家都种完了,南侧的一块小区域空着,我跟刘老师还种了一畦韭菜,从初春的第一茬一直吃到中秋节之后。
很多人的菜园,种的有模有样。暑假期也是各种时令蔬菜收获的季节。那时候我还年轻,觉还多,早上起来推门出去的时候,门上总会挂着不同的蔬菜———辛勤的园丁们早已干完一阵儿活了。
三楼的刘老师还会把冬瓜、南瓜等切成一段一段的分给楼道里的我们。
田老师家还把种菜园干成了大事———竹竿、薄膜都是买的新的,算是豪华级别的。
我们楼后边的区域,应该是属于一楼的,但刘老师把地整理出来,周围铺上砖,里面的土壤里,各家各户把家里的花搬下来,整个盛夏季节茁壮成长,直到要来冷空气,我们才把它们各自搬回家。所以每次搬下来、搬上去都像过节似的,一大家人在一起,有指挥的、有实干的。
后来,有文件,要求必须正规物业来管理这个小区。于是,科学管理的效果立竿见影。
拐弯处的路面不平了,修好,路边竖上了标语宣传栏;菜园一律取缔,我们原来种菜的地儿全铺上了黑色粗砺的石子,作为停车区域;所有车位都重新规划,开始收费,刘老师一楼窗下也被划上车位(硬化了,无法放花了);其余土地,绿化统一管理;管理费按文件来收。
我每次回去,看到那些与时俱进的标语,看到标着车号的停车位,总感觉有的地方不对。站在厨房的窗前,还能看见喜鹊飞来飞去,但面对那一大片光秃秃的石子空地,也有一种沧桑感。
今早上,在群里看到几句留言,好像明白了———有时候光有管理,感情和责任感反而少了。

以前我们楼道里的灯,从不用麻烦学校来换,甚至四楼的吴大哥还为我们三楼及时换上;以前电出了问题,我们“自己人”好联系,来的也及时,从不用计算工作日……
因为交了物业费,就有了被服务的需求了,这个地方,我们是主人翁的责任感少了,以前靠感情干活,现在靠管理了。
单位是不是也这样?部门分工越来越精准,有些事不能随便插手,有些话不能随便说,怕越界。一个班主任就能自主处理班级所有事务、二三个部门就能统领一个单位的时代早过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