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世上的难事,“知行合一”肯定算一条。
懂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自己这一生。
读了很多有道理的书和文章,觉得自己无所不知,却始终不能俯下身子去行动。
总是认为自己还没有准备好,担心方法不是最优的,贸然行动会走弯路。
知道的越多,行动力反而越弱,似乎总有更好的道理,等着去发现。
殊不知,这样的观望等待本身,就无效率可言。
他们总在寻求捷径,生怕走了弯路。
成长的捷径,就是那条看起来漫长且低效的行动之路。
了解为什么要大量行动原因:
1)大脑学习机制:
学习任何一门技能,本质上都是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在建立链接。
就是通过大量的重复动作,大脑中两个或多个原本并不关联的神经元,受到反复刺激之后,产生了强关联。
比如,学骑自行车,在看别人骑的时候,感觉并不难,只要手把方向手脚踩他就可以了。然而在一骑的时候不是那么回事儿,中心摇晃,方向摇摆。
这是因为还没有进行足够多的练习。
其实我们能轻松的理解骑自行车是怎么回事儿,但是这项技能自己并未掌握。
只有经过大量的日常运用,大脑中相关的神经元连接,才会变得异常牢固,才会真正掌握骑车子这项技能。
所有的技能练习都遵循这个规律,经过大量的练习,直到可以利用潜意识自动执行。
在知道的那一瞬间,我们确实提升了认知。甚至感觉能在短时间内做到,
但是如果不去刻意练习,不去刺激相关神经元的强链接,这些道理将会烟消云散,不会真正对自己产生影响。
把认知当成技能,知道或想通一个道理时,不要高兴的太早,想想后面还要做大量的练习,这样就不浮躁了。
11)
在进行大量练习时,一开始做不好很正常。
要包容自己最初的笨拙,即使做不好,也没关系,是必经之路,那也要持续练习,给神经元足够关联时间。
耐心和希望藏在刻意练习里。
无论是否喜欢,只要持续更新,肯定会一天比一天做的好。
22)
我们能做的其实很少。
不愿意行动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欲望太多。
“道理都懂,就是不做”的人往往不知道,真正做成一件事需要花费多少心力。
无论从学会弹钢琴到弹琴弹奏自如,还是从养成早起习惯到终身建立早起,都是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们要着眼于现实,着眼于现实改变。
如果最终的学习,不能让自己发生真正的改变,那学再多又有什么用?
不发生真正改变的学习,都是无效学习。
一篇文章,一本书讲的再有道理,若是没有促成自己行动,自己的改变,那读这本书和这篇文章,就是无效的学习。
让“改变”为读书学习的标准!
懂百点,不如改变一点。
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自己懂了多少道理,而在于自己改变了多少。
“道理”都是空头支票,“改变”才是真金白银。
️结:
懂道理,不去做怎么破:
1)机制:认知`技能学习,是神经元建立强链接的过程,都必须通过大量的刻意练习,神经元之间才能建立强链接。
2)注意:
一开始用慈悲心包容自己的笨拙,继续持续行动。
3)用自己的“改变”作为学习成长的最终衡量标准!
读书学习是为了改变。
读一篇文章、一本书,若没有行动、没有促成自己的改变,那这本书、这篇文章就是无效读。
读过,学习之后,自己能行动做着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