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视频的“狄德罗效应”》是《中国教师报》班主任周刊中的一篇文章,作者是苗旭峰老师。
苗老师以传统的课前三分钟的弊端进入文本,接着讲述自己的创新之举:巧用短视频开展课前三分钟。
第一步要找“好故事”。告诉学生好故事的标准是要有陌生感、选材要从易到难,故事的“配方”是90%+10%。故事的意义在于启智,在于寻找到矛盾点,这才是提升观看者兴趣的要点,同时,还需要注意故事的道理需要时水到渠成的,切不可故事与道理两张皮。
第二步是要讲“好故事”。要脱稿,要有悬念,要跟听众互动,语言简洁。教给学生讲故事的方法,可以用思维导图自己讲。
第三步要录“好故事”。首先要设计好自我形象,穿什么衣服,发型、仪态和精神面貌都需要关注,提升学生的品味。其次就是要选择合适的地点,可以是室内,居家氛围,可以是户外,绿树下、大海边。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环境的清幽,录制的时候横屏拍摄,控制在3分钟内。
接着在点出这个活动对于学生的积极影响,很是期待,调动学生积极性,班容班貌发生变化。列举其中某个同学的事例,体现出成效。
最后在引出“狄德罗效应”,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当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书房走来走去时,总觉得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他将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却依然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发现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引出学生在不断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达到优秀。
读了苗老师这篇文章,我为苗老师的极高想象力点赞。苗老师以课前三分钟的创新形式引入,教学生如何找故事、讲故事、录故事,层层递进,一切指向学生的终极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苗老师还将此活动的成效进行了叙事。并在总结的时候提出了什么是“狄德罗效应”,并升华文章的主题。
这篇文章的新颖之处在于与心理效应相联系,让读者有了阅读下去的兴趣。这篇文章同样是有操作方法,有活动的结果,《中国教师报》的文章更多的都是指向操作层面的,还得继续学习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