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段时间,广西南宁有一个21岁的小伙突然晕倒,被送到医院紧急抢救。
医生检查时发现,小伙身体各项数值已经全面飚红,尤其血糖这一项指标已经“爆表”,高到连检测卡都测不出来了。
通过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小伙的血糖才逐渐恢复正常,在昏迷7天后终于苏醒过来。
后来经过检测,医生发现小伙没有糖尿病,出现的症状大概率由喝奶茶引起。
小伙自己也透露:自己非常喜欢喝奶茶。
之前天气炎热,他喝奶茶的频率也由原来的一天一杯,变成了一天5至6杯,有时甚至用奶茶来代替一日三餐。
幸运的是,小伙及时得到了治疗。他也保证不再喝奶茶了。
2
从上述故事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①上瘾性行为,正在毁掉年轻人。
有一个概念,海洛因效应。
指的是:明知道结局不好,却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的成瘾行为。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某类瘾。
相对中性、健康、不会导致不良后果的,可称之为嗜好,比如运动、阅读、音乐等。
相反的,会导致不良、甚至严重后果的,则称为“瘾”,比如赌瘾、酒瘾、网瘾等。
南宁小伙喜欢奶茶,本无可厚非 ,但靠奶茶“续命”,就是成瘾的表现了。
②瘾,并不容易对付。
先看一个故事。
一个医生,为了弄明白“人为什么一旦吸食毒品成瘾后,便不可救药”,决定亲身体验,帮助成瘾者,找到对症下药的方法。
由于是一名医生,他认为自己,拥有理性的大脑和高于常人的毅力。于是,为了真实描述毒品的感觉,他吸食了毒品。
第一次吸食后,他描述道:“极难受,想呕吐。”
第二次吸食,他便改口说:“有了舒适感。”
就这样,这位可怜的医生,变成了一位不折不扣的吸毒者。
由此可见,瘾,并不容易对付。
海洛因效应,之所以限定语用的是“海洛因”,就在于借海洛因强大的成瘾性来强调。
③远离高致瘾性事物。
上述故事中,医生能够控制的只是自己理性的那部分,但摄入毒品后,身体的各种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反应等,并不全由理性控制。
事实上,人的身体,尤其是大脑,是这个世界最复杂的系统之一,即便到了当代,我们仍然知之不多。
那位医生,并没有完全知晓毒品的高致瘾性作用机制,或者即便知道毒品的某些作用机制,却无法干预这种致瘾过程,那么,凭理性和意志力对抗,就是以卵击石。
最后的惨痛结局,也就可以预料到。
因此,最安全的办法,就是远离这些高致瘾性事物,永远不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