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趣释》44

作者: 以我观书以书观我 | 来源:发表于2019-05-08 09:42 被阅读22次

《甲骨文趣释》44 《甲骨文趣释》44

字即鬲(音利li)形的剖视图:鼓腹,三足。(图3)鬲的最大特征是三足肥大,而且中间是空的,称为“袋足”。上古无灶,凡炊器都有足,在足下烧火以使器内食物得到烹煮。由于四壁无遮挡,所以热利用效率很低。而袋足可以使受热面积增大,提高热利用率,起到节约柴火、缩短烹煮时间的作用。这种科学的炊具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便已出现,可见我们的老祖先早就知道节省能源,以预防能源危机。

《甲骨文趣释》44

鼎,具

《甲骨文趣释》44 《甲骨文趣释》44

最初是一种烹煮食物的器皿,其形制大鼎靠体而言,和后世的香炉仿佛。如今考古出土的一些陶鼎铜鼎,下部就还留有烟炱痕迹。到殷周时代,鼎已由炊器演变为礼器,专用于祭祀、朝聘、宴飨等重大场合,成为宗庙重器、宝器。甲骨文具字作

《甲骨文趣释》44

正像双手捧鼎上献之状,所以具字有具备、准备好的意思。殷周时作为礼器的鼎多用青铜铸成,胎体厚重,花纹繁缛。从这两个字形看,口沿立有双耳,腹部饰以弦纹,足上有扉棱装饰,正是铜鼎形状的写照。鼎作为所有礼器中最主要的宗庙重器,在先秦统治者的心目中其重要性非同一般,是权力、地位乃致江山社稷的象征。按周代礼制,天子拥有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三鼎,不得僭越。

相关文章

  • 《甲骨文趣释》44

    鬲 字即鬲(音利li)形的剖视图:鼓腹,三足。(图3)鬲的最大特征是三足肥大,而且中间是空的,称为“袋足”。上古无...

  • 《甲骨文趣释》20

    舌,言,音 口中伸出舌头,不仅发了个岔,还唾沫四溅,舌头的象形。《山海经·海外南经》有“歧舌国”,据说其舌尖就象蛇...

  • 《甲骨文趣释》21

    齒, 一繁一简的两个形象,都像口中有上下两 排牙齿,不过似乎有点稀稀落落的。从殷人到今人,牙病都经常困扰着我们。殷...

  • 《甲骨文趣释》7

    这是女性之女的两种写法。前一种像人双手交叉扶膝跽坐,这是表示恭敬,顺从的姿态。女子性情温柔,在社会和家庭中地位也较...

  • 《甲骨文趣释》5

    人 。这是个侧身而立的人,即人字。竖立的曲笔表示人头,身,腿,左边一撇表示人下垂的手臂。这充分反映了古人准确把...

  • 《甲骨文趣释》6

    尸 ,像一个人蹲坐在地上之形。这种屁股着地,双膝高耸的坐姿,又称为蹲踞或高坐。古代坐姿有三种。除蹲踞和前面“交”字...

  • 《甲骨文趣释》8

    每, 女子头上一横,像女人头上插笄之形。古代无论男女,童年时都是披垂着头发的,到成年才束发。女子束发用笄别起来,所...

  • 《甲骨文趣释》16

    媚,眉 千娇百媚的媚字。 上半部之 为眉毛之眉,但其形不像是眉毛,倒像是长着长睫毛的大眼睛,并且是丹凤眼;下半部分...

  • 《甲骨文趣释》15

    目, 眼目之目,像人的眼睛。蒙古人种(黄种人)和其他人种的眼睛相比有个最大的区别,即内眼角多个皮肤褶皱,叫“内眦褶...

  • 《甲骨文趣释》14

    长, 这是長(长)字,像人头顶之上有长发飘酒。古代无论男女都从不剪发,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不敢随便毁伤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甲骨文趣释》4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gbp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