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散〕
《伤寒六书》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加枣煨姜煎,阳虚无汗法当谙(an)。
黄芪6g,人参3g,桂枝3g,甘草1.5g,熟附子(有毒之药,宜久煎使毒水解),细辛(小毒,宜适当久煎)2g,羌活3g,防风3g,川芎3g,煨生姜3g。加大枣两枚,炒白芍一撮,煎服。
功用: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主治: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表证。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
方解:汗水为阴,非阳气不可出。若阳气虚馁,无力作汗,强发其汗,易致阳随汗脱,反成险症。阳虚复感风寒,唯有助阳益气与解表散寒兼顾,方为两全。
君以桂枝、羌活,臣以防风、细辛,皆在发散风寒。
佐以附子补元阳,黄芪、人参补元气,既助正气发散祛邪,又防阳随汗脱。
白芍养血敛阴,合桂枝有调和营卫之意,但虑其微寒有碍解表,故炒制。
煨生姜温胃,大枣养脾,以滋汗源。
甘草调和诸药。
本方助阳益气,助正祛邪,汗不伤正,补不碍邪,为益气助阳解表的常用方。
〔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发表温经两法彰,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反热何能康。
麻黄6g,附子9g,细辛3g。
功用:助阳解表。
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表证。发热,恶寒甚剧,寒不能解,神疲欲寐,脉沉微。
方解:阳气主动,故大多喜静懒动及怕冷的表现,多为阳气不足。方以麻黄为君,散寒解表;附子为臣,温补阳气,助麻黄鼓邪外出。
细辛善走窜,通表里,既能助麻黄解表,又能鼓动肾阳,助附子温里散寒。
三药并用,使风寒散于表,阳气振于里,为治太阳、少阴两感之剂,是阳虚外感的代表方,也是助阳解表基础方。
〔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魁。
玉竹(即葳蕤)9g,生葱白6g,桔梗4.5g,东白薇3g,淡豆豉12g,薄荷4.5g,炙甘草1.5g,红枣两枚。
功用:滋阴解表。
主治:阴虚外感风热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方解:阴虚则阳火偏亢,此为虚火,虚火则易感热邪。反之如前方亦然,阳虚则阴寒偏盛,此为虚寒,虚寒则易伤寒邪。
阴虚外感风热,当滋阴清热,辛凉解表。
方用玉竹滋阴润燥,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咽喉,共为君药。
葱白、淡豆豉助薄荷发表散邪,为臣药。
白薇清热养阴,桔梗宣肺止咳,大枣甘润养血,甘草调和诸药。
本方辛凉解表,甘平养阴,汗不伤阴,补不碍邪,为治疗阴虚外感风热之常用方。
〔葱白七味饮〕
《外台秘要》
葱白七味外台方,新豉葛根与生姜,麦冬生地千扬水,血虚外感最相当。
葱白9g,葛根9g,豆豉6g,生姜6g,麦冬9g,干地黄9g。古代以千扬水煎服,现多直接煎服。(千扬水,又叫劳水、甘澜水,将井水用舀反复扬上千遍,因水主静,属阴,动之千遍以助阳气,使不入肾而走,因而能养脾胃。现有学者认为,水扬千遍可增加水中的氧含量,亦可能使其产生小分子团水,增加药物溶解、吸收率)
功用:养血解表。
主治:血虚外感风寒证。病后阴血亏虚,调摄不慎,感受外邪,或失血(吐、便、咳血、鼻衄nv)后感风寒,头痛身热,微寒无汗。
方解:津血同源,血虚之人发汗必伤阴血,故以养血解表立法。
葱白、葛根解表散邪,共为君药。
干地黄、麦冬,滋阴养血为臣。
豆豉、生姜助君药发表,为佐。
原方以劳水煎之,以养脾胃。
诸药合用,邪正兼顾,养血解表。
本方为治血虚外感的代表方。
扶正解表,当知祛邪为主,滋养为辅,否则过补而留邪,得不偿失。
扶正多以清淡之品,如白芍、甘草、姜枣、芦根、玉竹、麦冬、生地黄、茯苓、人参、黄芪、熟附子等,不可用补虚药中滋腻之补品(鹿茸、熟地黄等),以防虚不受补,反伤脾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