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看到觉清关于『少年的心是有多累?』的分享,内容大概如下:
“觉清邀请三个少年来搞创作,而少年们感觉内心太累(寒假作业没做完)只想多一些休息,放松玩游戏转移注意力。
所以导致即使是自己喜欢的事(搞创作),有意愿想做,过程中也是开心的,但却是各种打折……
比如他们喜欢动画,却因为动画需要画的帧数太多,觉得做多了累,连尝试都不想尝试……最后,在觉清建议下,折中选择的是插画开始探索,走出第一步先。
明明是喜欢的事,意识却被积压的累和没有完成作业的担心拽住,无法按照事情本身的最佳方向去执行。
面对喜欢的事尚且如此,那面对不喜欢的事呢?
作业估计都是拖到最后一刻,被恐惧推动了才奋发或者继续崩溃吧。
所以,如果不看见内心的累感和去消融的话,这能存在什么理想的事,让他们一做就能体验到价值呢?他们会想做吗?
这也是为何,要找到天赋,需要先启动意识,从了解自己的内心开始,懂得与内心对话开始。”
而我看到这个分享,感觉简直我过去上学时候,面对作业,也是一摸一样的状态。多少次,我的作业都是在假期临近结束的时候才奋笔疾书写完的。如果假期没有结束的那一天,那么我可能不会真正下定决心,沉下心去主动开始写作业的。
过去很多时间,我一面担心作业写不完,完成的不好,一面心里又好想放松,好想早点写完。结果就是在这两个中间,一直想要找机会休息、放松,心里一直被没完成的作业“揪着心”,结果就是经常一直拖着作业,拖到无法再拖的时候,然后被逼的别无他法,着急忙慌地熬夜赶作业。
感觉这个后来也发展为我的工作模式:感觉工作跟作业一样,总有做不完的工作,一直被工作追着,压力好大,好烦躁,然后总想休息,放松,一有机会就赶紧好好休息下,能多休息一会就多休息一会。就是这样,做工作的时候,总是带着一种压力山大的感觉,总想赶紧做完可以休息下,而意识是难以真正百分百投入到事情上的,总想能做得快一点,好结束那种“绷着”的感觉。所以一直也都是“完成作业”的心态,觉得做完了,那个“绷着”的感觉就可以结束。所以,做事经常求快,是实在不想体验那个紧绷的感觉。
而因为“求快”,往往难以真正沉下心,去研究做事的流程和步骤。很少真的花心思去想怎么把工作做到最好,就是去应付,敷衍了事。
然后,真实的内心体验是怎样的呢?心里一直好抗拒那个紧绷的感觉,总想事情快点结束,好不再紧绷。而实际上越想快,越不用心,意识越不在线。于是感觉事情越难,心里越抗拒,越紧绷,越难放松。
然后心里越难受,就越想要放松,但是经常不会去认真深入到事情中,因为经常会无意识觉得就是事情让自己沉重,难受。所以会远离事情,向外找转移,找出路。比如各种去找乐子,以求短暂的“放松”,短暂的远离那种紧张的节奏,氛围。这样转移经常在现实环境很难获得,大多数是在虚拟的世界。比如游戏,比如电视剧。哎!我才明白过去为啥我经常感觉好累后会去刷剧了,觉得那个能让我放松。
这个模式基本上重复很多遍后,就成了一个人生模式:
人生就是各种没完没了的事要做,
↓
反正做也做不完,
↓
总是不想用心去做,
↓
总是没有很好的结果,
↓
我就是咸鱼一条,
↓
我做什么也做不好,
↓
活着一点意义也没有,
↓
……
感觉我们人生就是这么陷入“没价值,没意义”的死循环。
而这个模式怎么破呢?关键在于经常无意识觉得反正做不完了,反正做什么也没用。
那么,每次就需要回到每次觉得做也不做不完的那个点去,看到假的因果:因为觉得很难做完,做了也白做,索性不做。
是什么导致自己没有完成?是因为自己一开始就觉得反正也做不完,一开始就信了做不完,所以才不去用心做。
真正的因果是:做了才会完成,不做就完成不了。
就是要破一开始就相信了做不完那个信念,然后再破怕做不完的担心,然后顶着去做,看结果怎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