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网:在推送今天的分篇之前,我数了一下截至昨天已经完成的2018年区域经济复盘系列分省篇数,已经有18篇之多。
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中,排除不设下辖地级市的北上津渝,还剩下27个设市省份。也就是说,我们已经推送了三分之二的省份。
这些推文中,我们每一篇的侧重点不尽相同,有些侧重于当下经济,有些侧重于未来潜力,有些侧重于肯定已经取得的成绩,有些则侧重于指出遇到的问题,不一而足。
在多数的分省推文当中,我们都不会仅仅把目光锁定在对应省份上,一般都会适当做些延伸,有时候是对标体量相似的其他省份,有时候是对标地缘相近的周边省份。之所以这么做,也是希望能够更多地开阔大家的视野,可以用更多的维度去看待原本十分枯燥的经济数字。
如无意外,27个设市省级行政区我们会全部安排做推送。相比去年我们第一次做这个年度区域经济复盘系列时只推送了一多半省份,今年亦算是有所进步。
按照计划,当所有的分省推送完毕后,我们会根据数据情况以及大家的关注情况,再安排一到数篇,不同维度、分类别对比解析2018年区域经济一些全新变化的推文。然后,这个系列就算是彻底宣告结束了。
今天,我们依旧延续过去三天我们集中推送2018年省域经济体量后五名省份的惯例,更新年度经济总量倒数第五位的省份——甘肃。
2018年甘肃各市州GDP
1月26日,甘肃省第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召开,会上公布了甘肃省2018年初步经济数据:实现生产总值8246.1亿元,增长6.3%,增速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3位(增速排名,体量排名为第27位)。
2018年,甘肃省固定资产投资由上年下降40.3%收窄为下降3.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6%,增速高于上年6.3个百分点。
各市州经济情况如上表所示,为节省时间,这里就不再针对14个地级行政区在进行过多的逐一讲解。
从经济情况看,目前甘肃省内除省会兰州之外,其余所有地级行政区尚不能称之为“城市”,其综合发展水平尚处于城镇阶段。所以接下来,我们也会将重点放在兰州以及整个西北身上,而不拘泥于甘肃一省。
兰州,与西部中心城市越来越远
兰州是个好名字,虽然身处西北边陲,但是得益于全国遍地皆是的兰州拉面,使得很少有人从未听说过兰州的名字。放眼整个西北,能够在知名度上排在西安之后的,便有且只有兰州了。
伴随着近些年民谣重新复苏,不少的民谣作品中都曾提到兰州。比如宋冬野《董小姐》中的“给我一支兰州”;低苦艾《 兰州、兰州》中的“兰州,淌不完的黄河水向东流”等等。
和西北总是排名全国最后的经济比起来,西北的民谣堪称是中国各区域中的一绝。其空旷、辽阔、充满生命力和想象力的声音,向来都是我歌单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为什么在之前的西藏篇中我们没有重点讲拉萨,宁夏篇中没有重点讲银川,但是今天的甘肃篇我们要重点讲兰州?这就要说一说,和中国西部很多地区从古至今都是偏远落后地区不同,兰州曾经有过辉煌,而且这份辉煌距离如今的时间并不需要追寻到唐宋明清那么久远。
就在新中国建国初,兰州作为中国西北大后方,出色的战略位置使得国家对于兰州高度重视。一五期间全国156个重点建设项目,西固区就占了6个,兰炼、兰化、兰铝都是当时的产物,兰州曾是和东北一样荣耀的“共和国的长子”,这也奠定了兰州今日的工业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年-1962年)之后,兰州和甘肃迎来了更大的利好消息。三线建设,接踵而来。由于很多年轻人对这段历史太多陌生,这里我们不妨简单介绍一下。
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起中国政府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发生背景是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由于三线地区社会经济落后,导致建设起来的企业单位在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经营发展都极为困难,但是三线建设也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
三线建设期间,国家投入近百亿将13个大中城市的一批重要项目迁入甘肃,随之带来大量资金、人才、政策。上世纪50-70年代,兰州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市基础建设跨越式发展,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这种现象被称为“兰州现象”。
在巅峰时期,兰州的全国排名可以进入二十强。而2018年兰州2732亿元的经济体量,已经只能排名全国九十名开外。如果将兰州拿至江苏省内,那么兰州排名还要再江苏排名最靠后的“十三妹”宿迁之后。
更为令人感慨的是,曾经的全国985名校兰州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多所西部知名大学,伴随着兰州经济的没落,无论是综合实力还是生源吸引力也在连年下滑。
现如今,这些学校不要说对全国优秀高考学子的吸引,即使是在西北区域内也要大逊从前。而即使是从这些高校毕业的学生,会选择留在兰州的比例也是凤毛麟角。
失去了对人口和人才的吸引力,兰州便再难现曾经的辉煌。兰州这个地理位置上更适合做中国西北地区中心城市的地方,最后难逃被边缘化的命运。
西北,中国经济全面放缓后的最先影响之地
如果你对于我之前推送的陕西篇还有印象,那么除了标题中非常显眼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一核心观点外。另外一大对陕西及西安未来发展方向的定位建议,就是要淡化“西北”标签。这个标签,对于未来陕西和西安的经济崛起弊大于利。
这里我先提前分享大家一份数据,这是之后2018年区域经济复盘系列全部完成后,进行全盘整体时会用到的一份数据,关于2018年中国各大行政区基础数据情况。
如果我们按照目前通行的中国七大行政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北、西南)对中国进行组合区划,那么截至2018年,各大行政区的情况表现如何呢?由于我们今天讨论的甘肃和西北,所以这里我们就只讲西北,关于完整的对比大家可以等待后续的专篇。
如果按照经济总量来看,2018年西北大区位列中国七大行政区最后一位。西北五省陕西、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合计经济体量51453亿元,不敌网络上连年被“唱衰”的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的56723亿元。
但是,西北大区却是中国七大行政区中面积最大的,多达32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比排名第二的西南大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的250万平方公里多出了70万公里。
而如此庞大的面积背后,西北又是七大行政区中人口最少的一个,五省合计勉强刚刚过亿的人口,不仅比连续多年人口净流出的东三省少了近700万,更是差不多仅有西南地区一半。
西南地区为什么能够在中国整体经济已经全面放缓的背景下,一定程度上在过去的五到十年间做到的了“逆势上行”呢?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中国从外向型经济驱动转向为内需型经济驱动后,西南地区的2亿人口,尤其是年轻化非常突出的人口资源,就成为庞大的经济增长引擎。
而西北地区,除了距离中部地区颇近,“西北”头衔尚在两可之间的陕西省。其余的四省累计起来,人口也仅有六千余万。这个水平,对比中国一众人口大省,都显得颇为劣势。
所以,长期来看,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全面放缓,未来能够给予西北地区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都将变得日益减少。而人口又位居全国各行政区最低区间的西北(尤其是陕西之外的西北四省),未来的经济的发展动能还将进一步承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