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累了一天回到家,心情还不好,但是你的孩子一看到你,立马缠着你,要你陪他玩儿。
这种时候你会怎么做呢?
吼他一顿,说:“我都累死了,辛苦一天了还要陪你玩?”然后孩子眼泪汪汪看着你,你又内疚不已……
强忍着疲惫敷衍了事。他在搭积木,你思绪已经到了九霄云外或者干脆刷手机……
直接把孩子交给手机和电视,自己还能在旁边打个盹儿……
现在这个社会,大量的教育新理念来到我们身边,我们都知道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会片面的认为只要把儿童交给早教机构或者学校就能完成教育。事实上,教育是在人之间发生的,而孩子更多时间是与家人待在一起,所以儿童会从家人身上学到更多。尤其是孩子倾注了深切情感的父母,我们的行为和情绪更能在孩子心里产生深远的影响。
虽然我们想与孩子更亲密,但是逐渐发现,他们开始长大,不再像小时候畅所欲言,感觉离我们越远。我们不知所措,成人光是疲于应付生活和工作,哪里还有多余的精力来照顾儿童的需求?有时候,甚至会把孩子旺盛的生命力和天生的好奇心导致的行为,错误的理解成了“无理取闹,惹是生非”。
误会产生,矛盾越来越深刻,偶尔我们想要通过聊天去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但是有些事儿孩子永远不会说给我们听。

《游戏力》这本书告诉我们,孩子会玩给我们看。因为游戏是孩子的语言。就是这样一本获得美国国家亲子出版奖金奖的书,通过几十个案例重新解读孩子的行为:哭闹、对抗、打人、争吵、破坏规则、胆怯、退缩,拒绝沟通,沉迷网游,失去学习动力……同时提供给我们几百个方法来化解日常的冲突,让孩子主动自律与合作,让他们更加自信。
今天阅读前3章,发现看到其中的案例,感觉都有自己孩子的影子,想到孩子的委屈,有流泪的冲动,但是又看到作者和孩子的游戏之后,差点笑出猪叫声。
比如说:女儿早上起床不愿意自己穿衣服的时候,大多数人可能因为上学前,时间紧张,要么情绪更冲动,和孩子发脾气强制穿,要么直接当帮手了事。作者用两个洋娃娃就解决了问题,让孩子愉快的自己穿好了衣服,既没有耽误时间,而且大家都心情愉快。
另外一个故事:一个经常默默躲在角落里的孩子,大人只是以为他可能是胆小,却发现他在与人相处时又变得蛮不讲理,横行霸道。大人简单的判定他是脾气暴躁的孩子,忙着生气或者担忧。却不知道,他恼人的表面行为,可能是因为内心深处所隐藏的痛苦和孤独感。
因为当我们看到一个孩子表现出过度恐惧,暴力倾向或情绪失控时,我们会冷静下来,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联系起来分析一下吗?
我们会反思孩子最近有合理而足够的发泄渠道吗?
有讲述心事的充分机会吗?
我们只停留在行为表面,如果这时候因为生气惩罚孩子,那么他的心理上就会退回到自我封闭的世界。
但是通过游戏,我们可以建立与孩子的联结。我们可以坐到地板上,加入孩子的游戏。或者来一场枕头大战。玩玩闹闹的时候,孩子可能就打开他的话匣子。或被某一个游戏点触动,倾诉他的难题。
《游戏力》就是一本帮我们更懂孩子,帮孩子更懂我们,帮我们更懂自己的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