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泰伯第八》14:道,就在在吝才和越位之间

《论语·泰伯第八》14:道,就在在吝才和越位之间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0-12-29 21:40 被阅读0次

    《论语·泰伯第八》14:道,就在在吝才和越位之间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大道至简,越是简单的话,越是包蕴着深刻的道理。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表面意思是说:“不在此职位上,即不谋此职位上的事。”

    一、历史背景

    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诸侯间恃力而立,当时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大乱。“陪臣执国命”的现象比比皆是,该天子做的事情天子不去做,该诸侯做的事诸侯也不做。诸侯都在赶着天子的活儿,忙着干天子的事儿。该诸侯做的事情诸侯不做,结果是士大夫在做。这种上下异位、秩序颠倒的现象正是社会动乱、周礼难复的根本原因。

    所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孔子的这句话是有很强的针对性的,其中包含了他追求正名,恢复社会秩序的政治主张。

    二、相类说法

    《中庸》中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君子在现在所处的位置上,只求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不希望去做本分以外的事。

    孔子的弟子曾子说过,”君子思不出其位“,考虑事情不要超过自己的职责范围。

    再后来,亚圣孟子讲:”位卑而言高,罪也。“,干脆把讲超出自己位置的话当做一种罪过。

    三、基本原理

    万事万物,都是有秩序的。古人做事情,常常是由近及远,渐次推进的。

    《礼记·大学》中写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明明德于天下者”可以看作是天子,“治其国者”可以看作是诸侯,“齐其家者”可以看作是士大夫,处于不同的层次就应该有不同的表现,有了相应的德行才有资格处于相应的位置。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上位者谋下政,是越俎代庖;在下位者谋上政,是僭越篡位。不在其位,难明其义,未名其义,擅谋其政,必然是错乱的。

    四、道理何在

    孔子所讲的道,可以直观的理解为“可以走得通的路”。

    可以走得通路,通常在两个极端之间。

    先前,孔子讲过“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在孔子看来,恃才而骄和吝才保守都是“有周公之才”者的大忌。由此可见,“吝才”是一个极端。

    与“吝才”相对,还有一种极端的情况,便是越位。比愚蠢更愚蠢的是不知道自己愚蠢,越位就是这种不知道自己斤两的愚蠢。

    可以走得通的恰到好处的路在哪里,就在吝才和越位两个极端之间。人能做到不吝其才,不越其位,用农村的话讲“吃饭看家当”,基本上就符合孔子所讲的“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了”。

    孔子一生都在强调两句话,一是各守其位,各安天命,要讲秩序;二是谁也不要欺负谁,要讲仁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这两句话的简练说明。

    五、今日之用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另一层意思是“在其位,谋其政”。在相应的位置上,就要尽职尽责。

    华为老总任正非要求华为员工:“员工只需要在法律的框架下,尽职尽责工作就行。”这话看起来简单,却是孔子思想的深度发挥——“在其位,谋其政”。事前充分了解自己的职责;事中要积极主动的负责;事后还要勇于承担责任。这才算得上“在其位,谋其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泰伯第八》14:道,就在在吝才和越位之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geqo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