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见仲尼,请行。
曰:“奚之?”
曰:“将之卫”。
曰:“奚为焉?”
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仲尼曰:“譆!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庄子《人间世》
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去拜见老师孔子后向他辞行,孔子问他:“你去哪里呢?”,颜回说:“准备到卫国去”。
孔子问:“去那里干什么?”
颜回说:“我听说卫国那个国君呐,年轻气盛,专横独断,处理国家大事很轻率随意,无所顾忌,想砍谁就砍谁,令老百姓大量死亡,老百姓死得就像池塘中干枯的草芥。想要活命几乎的百姓已经已经无路可逃了。”
颜回接着说:“我曾听老师说,有道的国家,你可以离开他,因为他不那么需要你;无道的国家,你要去帮助他,正如医生门前病人多。我很希望能够遵从老师您的教诲,去卫国帮帮老百姓,一展抱负。”
之前,面对学生的请教,孔子大多以沉默来表达自己,希望学生多思考,从而自己体悟出道理。颜回是孔子最喜爱的学生,面对学生因为受到自己的影响要去无道之国践行自己的学识。这一次,孔子是立即说了个“嘻”字(“嘻”在此为“唉”之意),接着说出了下面的话语。
孔子说:“只怕你去了卫国,会遭遇不测。要知道,大道是不应该交错杂乱的。在混乱的局势里面,人多嘴杂,就会多事,多事之后就会产生烦恼,烦恼多了就会有忧患,忧患多了,你深处其中,就会自身都难保了。”
在古代(是孔子所说的他那时之前的古代),那些有智慧的人,总是先让自己拥有一种金刚护体之力,然后再去治病救人,此即“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好比你现在是一个身体很强壮的人,如果你去帮助别人,就不会那么容易受到伤害;否则,你本身是一个容易受到外界感染,干扰的人,你冲进去救人,人没救到,你自己已经先被感染了。
颜回呀,你就是那种没有金刚护体的人,怎么可能去纠正一个暴君的行为,去推行大道呢?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孔子,一个历经沧桑人世的孔子,或许在旁人眼里看来,他是有些世故(《论语》里的孔子是一个充满理想的孔子)。
其实,如果我们熟读《论语》(可借助《诸葛学堂》里面的窦神解读),孔子其实对人性有着异于常人的理解和洞察,通过他在与弟子,尤其是自己喜爱的学生之间的言行,我们完全可以看到一个鲜活得就像我们身边常人一样的孔子。
在下面的这段文字里,我读出了孔子对学生有一种父亲般暖暖的爱。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孔子对颜回说:“你知道道德之所以衰落,且智巧之所以产生的原因吗?道德的衰落,是因为大家都开始追求有名、有利;智巧的产生,则在于对名利的争夺和竞争。对于出人头地的渴望,导致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倾轧,我一定要比你强,……;在这个过程中,聪明,机智,善巧,无非都是互相争斗过程中使用的工具,甚或为凶器,这些都是不可以随便推行于世的。”
由此,我想起了自己教育女儿(其实普天下的父母和我一样)的经历,小时候经常教她背诵《论语》、《大学》、《弟子规》之类的传统文学,就像现在国学很流行,我们大人都希望希望自己的小孩学好,做到品学兼优。从另一个方面讲,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可能善良忠厚,但是,他们在进入社会后,开始阶段往往会吃亏,甚至受到伤害。
基于此,当小孩按照我们灌输的思想走向社会受到挫折,伤害后回过头来反诘我们,我们该如何面对?
此时,我想到了“教育”,完全是教和育两个概念(就像语文为语言+文学一样),且我们在这方面的严重缺失,……
在2000年前,孔子就深深地知道,善良忠厚是需要建立在对人世间有着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可以做到的。
由此,我们本身的认知及对后辈的教和育,真乃路漫漫其修远兮,还有长长的路要走。期间,首要的是需要我们和晚辈一起终身的学习、践行。其中,最重要的也许是我们要重新认识古文的重要性!
愿我们一路同行,累并快乐着;
愿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一个慈悲与智慧永远并行的凡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