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人间世》
摘要:
庄子《内篇人间世》整篇文章描述了在战国时期,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祸和痛苦,人民苦痛的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和黑暗。在这样一个政治混乱的时代,人的生存出现了很的困境,庄子认为在乱世,应该考虑如何保全自己。在《人间世》中,庄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处世的哲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节是颜回试图前往卫国帮助治理政治弊病,孔子劝戒。第二节是叶公子因为出事齐国而备感焦虑请教孔子。第三节是颜阖做卫灵公太子的老师,与暴人相伴,庄子的处世。第四节是以栎树托梦论无用之用。庄子把处世哲学归纳为“心斋”以忘我,主张游心,顺世代争,阐述了“无用之用是大用”的道理。心灵是文章中的主宰,很大程度上说“心斋”是自我认识,从“心”的角度,体现出人在现实生活中自然的本性,如果要摆脱现实世界时间空间上的束缚,追寻心灵的自,便要不断理解反省和实践人与世界,人与心灵之间的密关系,最终实现精神的自由与超越。
关键词:庄子精神自由智慧无用之用
一:生存困境—出使游说,侍奉暴君,保全性命的智慧
第一节讲到卫国专横独断,民不聊生,颜回想要去游说君王,解除卫国的祸患,孔子认为颜回是去送死,指出了“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即使人本身没有争名之心,但是“仁义绳墨之言”与暴君已经是对立的了,如果想要去推行前者绳墨,就和暴君的思想对立。自然会遭到祸害。借用孔子之言,对“以火救火”的方法提出了否定,引出“心斋”从心的角度来解释,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教育人们怎么样正确地处理人在政治生活中的关系,认为自身的不管是不是有意,也不能够直接用自己的观点来否定别人的观点,这样的方法解决问题,是不会有效果的,可能还会适得其反,引来灾祸。在第二节中,叶公子高奉命出使齐国,,自己感受到很大的压力,如果自己没有能够顺利地完成梁王交代的任务,必然会遭到严厉的处罚;如果自己卖命去完成任务,就算是成功完成了任务,结果也会搞得自己身心俱惫。于是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求教于孔子。孔子认为“行事之情认为顺乎自然的发展“忘其身”,其实也就是庄子所提到的“至人无己”做到顺应自然事态的发展,而不是被现实的事物所束缚住,忘记自己的得失,才能够身心自由。庄子劝说的意思即是,无论事物发展的事态如何,都不去过分纠结,而是去顺应它。不管什么事情都要安然处之,唉叹气还是开心愉快都不能代表事物的结果,所以懂得调养自己的身心,就不会这样乐生怕死了。第三节中写到颜阖要去做卫灵公太子的老师,但是太子那人,生性刻薄。如果不用法度来约束他,也许会误国害人,如果自己尽力去用法度约束他,说不定就回危害到自己。伯玉用螳臂当车举例,夸耀自己才能的人的危害及举例养老虎与养马所用的不同方法。在端正自己的思想行为之后,然后采取适当的方法,如何陪伴暴君,顺应还是逆反他,如何有效果地引导他。第四节中写了树木的托梦,砍伐的人和树木本身不同的角度来看待。社会立场上的“无用对于树木本身来说才是“有用”,在这里,庄子强调了“无用之用”在原文中的各种树木,都是急切想要显示自己的“有用”,结果它们的下场便是被砍伐掉。在砍伐树木的人的眼中这样一些弯曲的树木是“不材之木”,没有用处,但是正是因为树木自身天生的弯曲,才能够得以保全自己的性命,活的更加长久。在这里的所谓的“有用”树木,其实是比喻那些急切的想要夺取名利和富贵的人,他们不断地卷入各种斗争之中,反而自己被束缚住了,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还遭遇到不少的坎坷。而“无用”的树木,因为这样而保全了自身。在后面的两篇当中庄子一再强调“无用之用”,指导人们不要被外界的事物所诱惑,更不要被“名与利”所束缚,当利益蒙蔽了双眼,却对它的危害视而不见,最终惹祸上身。后面的这章是姐写楚人狂人唱歌来感慨当时混乱的世界。在楚人的唱词中“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天下只有有了道义之后,圣人才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没有道的存在之时,圣人只能保全自己,安身立命”在这里可以看出庄子对于当时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的统治下,深深地控诉与感慨。庄子指出让圣人保全自己,这个观点并不是圣人自身的贪生怕死,相反,只有在乱世之中,懂得保全自己,以后才能更好的保护百姓。越是在乱世之时,越需要圣人的存在,而庄子对宇楚人唱歌发出的这种观点,不单单是想说明暴政之下百姓的痛苦,更是对“道的呼唤和期盼。希望能运用到“道,体会领悟到“道”的作用,世间的万事万物都遵循着“道”的发展,保全生命的处世原则,也是在乱世中的生存之“道”。
二:心灵和精神的自由
在《庄子内篇中,这整篇文章的贯通与心灵有关的。在庄子的思想中,哲学的思想是达到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人的精神自由与超脱,即是“超越的自由”。庄子是一个追求自由的无拘无束的人。在很大程度来说。“心斋”这一个观点,是全书的主线。无论是庄子笔下的《逍遥游》还是庄子笔下的《齐物论》,都是与心灵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心斋”是从心的角度来阐释的,“端而虚,勉而一”“心斋”指的是事物的一切由空明的心生,万物都可以感化。人只要得到心灵的平静与淡泊,就可以“心斋以坐忘,从而实现精神的自由与超脱。心斋应对的是现实世界中我们必须去面对的,或者说是不得不去面对的事物,如果可以‘心斋以坐忘,冲破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只见的枷锁,便可以领悟到“道”从而实现精神上的自由。我们对现实世界中的事物,是在不断认知,理解和反省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引导我们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去探索和发现我们的现实世界与自身的联系,自身与心灵的联系。在内篇中《德充符》中也有提到“游心乎德之和”“游心于谈”,可以这样理解,在庄子的观点之中,心是贯穿整个庄子的哲学思想的。庄子的“心”是自然的本心,是虚静之心。在当时战火纷飞的年代,想要出世救民,便要有心,即便是出使外交可能遇到的艰难,游说他国君王的不易,还是保全自身性命的选择,以及如何与暴君共处,都与庄子所谓之“心”密不可分的。庄子提出的“心斋”,“乘物以游心”“顺势”观点,是在乱世中保全生命的生存智慧。在人们短暂而又脆弱的一生当中,总是伴随着生死祸福悲喜,很多时候都会力不从心,甚至为生活所累,痛苦不堪。但是历代的文武之才,都经历过不少的挫折与磨难。如何在乱世之中施展才华智谋,救济苍生。就是需要在生存困境中领悟“道”,庄子认真思考着世界的本源,而人们也应该不断地去领悟道,去学习《人间世》中的处世之道。对于人间纷繁复杂的社会,既不能一味地逃避现实,也不能断然陷入迷茫。而是保存虚静之心,对待事物,如果事物的发展有其必然性,没有办法去改变,那么不逃避这种必然的东西,而是去顺应它的发展,直面现实解决问题。这种现实主义的思想和处世方法在庄子的《人间世》中有着细致的阐述。在文章之中,无论是现实社会中的混乱不安还是政治生活中的纷繁复杂,文章里面都会找到处世的答案。在社会生活还是政治生活当中当陷入困境的时候,需要一定的生存技巧来保全自身。这样才可以发展自己和救济世人。庄子的“形莫若就,心莫若和”是联系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处世方法,更是追求人的如何自处的智慧。庄子是一个追求自由的思想家,注重人与自然和精神之间的相互联系。“在世”的思想,更是体现出了修养身心和促进人格的理想。
三:无用之用是大用
庄子在《人间世》中一再强调“无用之用”,在“无用之用”的理解中,世俗中的理解,只有有实用价值的东西才能够称之为“有用”而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就是“无用”的。世间的很多人为了追求名利,被利益熏染了内心,在生活或者是在他们的眼中只能够看见那些有实际效用的东西,而看不见那些“无用”之物的价值。但是很多事物的价值从直观上看起来并不明显,他发挥的作用也许在将来的某个时候。但是现实中的人,只看得见名利,故而看不见实际事物之外的东西。庄子在《人间世》中,对无用之用阐释,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的,文章之中举例的栎树托梦的故事。石匠的角度来看,曰“已矣,勿言之。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满。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之寿。”在石匠的眼中,千年的树不值得观赏,而是散木而已。站在石匠的立场上是“无用”,但是在栎树自己的角度来看“女将噩乎比予哉?若将比于文木?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而几死之散人,有恶之散木?”在栎树的立场上看待,无用可以保全自身,而恰恰是那些追求炫耀的树木,才导致了祸患。文章还论述了楸.柏.桑因为存在价值,中途夭折,常人也是这样,难免也会被世俗所累。所以提醒提醒世人要摆脱社会束缚。因为在世俗中的人,往往是是以现实中的实用价值来权衡事物,而在“无用之用”之中,讽刺了那些目光短浅,汲汲于功利的人。列举了一系列的故事来阐释“无用之用”。虽然各种树木的材料大小都不同,性质也各有差异,但是看似无用的东西,也不能被看做“废物”,庄子也侧面提醒不受重视的人们,不能够消极颓废,要相信“无用”终会有用。现在不能够悲观消极,也许现在的无用就是为了将来的大用。这样的保全自身的哲学,不是庄子思想之中的消极避世,而是在政治黑暗中的生存之道。总之,庄子的《人间世》中阐释的无用大用的道理,值得以前和现在的人们共同反思和学习。圣人唯有保全性命才能够救世,这并不是贪生怕死,而是不得已而为之。
参考文献:
1:《庄子全鉴》国学今读系列(天津人民出版社)。
2:《心灵自由之学—庄子》23-43页。
3:《庄子·人间世》——评庄周的处世哲学谢祥晧
4:“人”与“世”之间——解读《庄子·人间世》李振刚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二期第43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