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经中又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所以,“如来”,既有“诸相非相”之意,又有“无来无去”之意。
而这两方面又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为“所见之相”,另一方面为“能见之性”。而“见”则在“性”与“相”之间,为“性”之“用”,有“用”则必有“相”。
这三者的关系可以表述为【性-用-相】,即【能见-见-所见】,也可以表述为【本体-作用-现象】。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说的是“现象”。此“现象”之范围涵括甚广,涵括了身心内外一切现象。
为什么说所有的“现象”,皆是“虚妄”呢?因为,所有的现象都有一个根本特性,即“在因缘中生灭变化”,因此无常、无我,找不到不变的实体、实质。
“相”,除了有“现象”义,还有“认知”义——这种“认知”中,还带有一种深深的分别、执著。
比如,我们用“苹果”——对一种水果的认知举例。
什么是“苹果”?说到“苹果”,我们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种被我们称为“苹果”的水果的样子。
那么这种被我们称为“苹果”的东西,真的“就是”苹果吗?
“苹果”这个名称仅仅是人类为了便于交流而“假立”的一个名称。
即使就人类而言,也不是所有的人类都称其为“苹果”,这只是中国汉语中的名称。
全世界有多少种语言,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称呼。对于我们听不懂的语言,根本不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
即使他们说的也是我们所说的“苹果”,但我们也依然听不懂。
所以,所有人类对于各种事物的“命名”都是一种“假名”。即,各种事物本来没有名字,所有的名字都是人类为了交流的便利而进行的“命名”。
就像我们每个人一样,出生的时候本无名字,然后父母会给我们取名字,有了名字之后就方便称呼了。
但有了名字之后,我们常常会忘记,名字仅仅是一种“符号”、“代号”,即使我们为“名字”赋予了各种美好的寓意,名字本身也仍然是一种“符号”、“代号”。
再回到“苹果”。就算我们先将“苹果”这个“符号”“代号”放在一边,那么对于“苹果”所指向的那个具体的事物,我们对其又有怎样的认知呢?
可以说,其实我们的认知并不多,一般只停留在非常浅表的层面。比如它的形状、形态、颜色、味道、内部结构、触感等。果农则对其生物和种植特性有所了解,知道怎么样让它长得更好,结出的果实更多、更大、更甜等等。营养学家则对其营养成分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助益比较了解。生物学家则对其物质构成成分、细胞结构、光合作用、生化过程等比较了解。
但即使把这所有的一切都加在一起,我们就了解了它的全部了吗?其实并没有。在更深的深处,有些秘密是人类目前的科技所难以了解的。
比如当“苹果”在其最初始的状态——还是一颗苹果树种子的时候,这枚种子就已经蕴含着未来成长为一棵茁壮的苹果树并结出很多苹果的全部可能性。
在种子中,似乎隐藏着一种“蓝图程序”,只要有适宜的外部条件——土壤、水分、空气、阳光,这位种子就会不断地从外部获得养分,而让“蓝图”逐渐变成“现实”。
而奇妙的是,不同的种子,隐藏着不同的“蓝图程序”。科学家们也许可以十分清晰地通过化验检验出种子中所有的物质成分,但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蓝图程序”,更无法把这种“蓝图程序”信息给“提取”出来。
生物育种学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不断地了解、总结种子的生物遗传特性,甚至可以从DNA即基因层面去了解种子的基因,甚至通过物种之间的基因组合去培育新的物种。但基因内在的秘密——蓝图程序,依然还是一个非常深的奥秘。
所以,当我们的手上托着一个“苹果”的时候,我们可能会习惯性地认为自己对“苹果”已经非常“了解”了,但其实,我们对“苹果”的了解非常少。一个非常深的奥秘,就在我们的手上托着。即使我们将其吃掉,奥秘依然是奥秘。——包括被我们吃掉的苹果,在我们的身体中是如何继续演变的,也知道的甚少。
而大自然中,人们能够像了解“苹果”一样了解的事物,相比于地球上的各种生物物种而言,实在是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的物种——也许你走在路边时看到的一朵不知名的小花就是其中之一,对人类而言,都还是一个个有待去认识的“奥秘”。
无数的种子,蕴藏着无数种“蓝图程序”,而它们此时此刻正在世界的各个地方自由地舒展着,正在把一个个“蓝图”变成美丽的“现实”。这是多么伟大而奇妙的创造啊!
这样的秘密无处不在。乃至于人类生命,以及你、我、他,也同样是从一个非常微小的“种子”开始孕育、成长的。而我们对于自己生命成长的内在奥秘又了解多少呢?作为高等生命,我们的生命除了有物质部分,还有精神和心灵的部分。生理学家也许对我们生命的物质部分拥有比一般大众更深的了解,心理学家也许对我们生命的精神和心理部分拥有比一般大众更深的了解。但即使如此,我们真的已经对自己的生命有足够的了解了吗?
其实并没有。生命、精神、心灵,对于我们而言,依然蕴藏着太多的奥秘。
对于某种现象,对于某个人、事、物,我们以为我们已经了解了,但其实我们并没有真正地了解,更没有了解其“全部”。
这同样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涵义之一。我们常常认为自己的认知是“真相”,但其实并不是“真相”,更不是“全部的真相”。
那么,对于某种事物而言,有没有“全部的真相”呢?
如果还有“奥秘”没有解开,那么就不能说已经了解了“全部的真相”。
另外,还有一个更大的奥秘,关于“认识”的奥秘。
比如,同样是一个“苹果”,有的人觉得好吃,有的人觉得不好吃,有的人说酸,有的说不酸,有的人说甜,有的人说不甜。这时,什么才是“真相”呢?
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于“同一个苹果”,其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当他特别口渴的时候,或者饥饿的时候,与他不饿、不渴的时候,对苹果的感受和体验也是不同的。而如果他刚刚吃过特别甜的东西,那么再吃这个苹果就可能会感觉很酸,一点都不甜。
所以到底什么才是“真相”呢?
人类的认知无法超越人类感官的限制——包括借助科学仪器等工具。所以,“认知”总是相对的。
我们感知到的颜色、声音、味道等,其实都是某种“信息”与大脑神经系统相互交感作用的结果。
如果“信息”的获取以及交互作用存在差异,那么结果也会存在差异。
可是,我们如何能保证每个人对“信息”的获取以及内在的交互作用是完全“一模一样”的呢?
就像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每片树叶的纹理都不一样,每个生命的感官以及交感神经系统,又怎么会百分之百完全一样呢?
比如对于色盲的人来说,其所看到的“红色”,与其他不色盲的人看到的“红色”,是同样的“红色”吗?
近视的人和不近视的人,看到的图像,是同样的图像吗?
每个生命关注的点,看待事物的角度,各有不同,其所见,又如何能相同呢?
所以,事物本身是一个奥秘,生命也是一个奥秘,生命对事物的认知,同样是一个奥秘。
但我们常常认为自己的所见就是“唯一的真相”。这非常像坐井观天,认为天就像井口那么大。
虽然我们知道这种“认知”很荒谬,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从未走出过井底,那么以井底的视角来说,天空的确只有井口那么大。
这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更深一层的含义——你所执著的那个“相”,仅仅是某种视角下的一种“相”而已。当你的视角提升到了更高的维度,就会看见原来视角的局限性。就像走出井口之后,立刻就会发现原来天空竟然是那样地辽阔。
而在智慧的视角中,有这样一种视角,可以直接透视所有一切现象最根本的真相——缘起而生,缘散而灭,无常变化,无法永恒。
当以此视角观照事物,去寻找其永恒不变的实质的时候,就会发现一无所得,终究无所得,根本找不到。
站在此智慧视角之所见,然后再去观照之前对各种事物浅表化的认识,就会明白,这些认识太过短浅,很容易被假象所欺骗。
如果被假象欺骗,不会产生什么不良的后果,那也就无须太在意。但无数人之所以烦恼、痛苦,就是因为被假象所欺骗,把假象当真相,把无常当永恒,一直在追逐各种虚幻的假象,希望在假象中找到快乐和幸福。这难道不是太悲催了吗?
快乐和幸福,不在假象之中。所以,要获得快乐和幸福,首先要看破假象,放下对假象的执著,彻底从对假象的迷失和沉沦中觉醒。
由于被表象所欺骗,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对于生命的认知,对于自己的认知,以及对于幸福和快乐的认知,对于生死、自由以及永恒的认知,都无一例外地陷入到了被表象所欺骗的陷阱之中。
于是佛陀不得不从根本上教导我们,让我们彻底看清——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如果我们真的看清了所有一切相的虚妄性,也就能够契入一种智慧的视角——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在【性-用-相】这一结构中,当明白了所有的“相”都虚妄的时候,生命关注的焦点就会从“相”转移到“性”上。
所谓“性”,即是生命的本体。而通过对本体的深入观照和体悟,就会发现,“性”,或者“本体”,是究竟“离相”的。
“性”,或者“本体”,没有任何“相”。
这个时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则有了更深的涵义——如果,将“性”或者“本体”,当成了某种“相”,那么就不是一种正确的认知。
因为你所认为的那种“相”,仍然属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范围,把这种假相,当成“性”,当成“本体”,就是一种错误、无知。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只有当你彻底地看清,“性”,或者“本体”,的的确确究竟“离相”,不是任何一种相,任何一种相都不是“性”或者“本体”,但同时你却明明白白地在你的生命中见到了“性”,或者“本体”,这时,你就见到了“如来”。如来,即是“性”、“本体”之“假名”。
你会发现,此“性”(本体),的确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
而且你还发现,只有这究竟离相之“如来”,是我们生命中“唯一之真”。因为它并不是无常的,它不会生,也不会灭,一直就在生命之中。虽然它无形无相,找不到具体的所在,但却妙用无穷。生命所有的感知、认知、觉知,都以此“如来”为根源而生起。
更为奇妙的是,不管生命在“现象界”如何呈现,如何变化,在本体层面,“如来”一直从未改变,既没有生死,也没有来去。
因此,以“如来”之视角而观之,一切现象在“如来”面前,都是水泡般生生灭灭的现象,犹如梦幻泡影,对于“如来”没有任何丝毫的影响。
这时,当你有了这种智慧之后,反而获得了最彻底的自由,你可以自由地创造你希望创造的美好——虽然这种创造同样是一场梦,但你可以充分享受创造的快乐,这种创造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无量无边,无穷无尽。你可以把无限的善美带给其他的生命——其实他们与你一样,皆是“如来”。而这其中,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事,莫过于从迷梦中唤醒他们,让他们同样享受到这种最究竟的快乐和自由,而看着他们从梦中醒来,你会发现,比他们更快乐的,是你自己——虽然你已经不再被“自我”的假象所欺骗,但依然不妨碍你体会到一种独特的快乐与幸福——有一位前辈将这种快乐和幸福称之为“极乐”。
随着你对于“如来”视角的熟练化运用,你会发现更多更奇妙的“视界”——
所有的“相”,都是“如来”之“用”、“如来”之“见”、“如来”之“觉”、“如来”之“心”的呈现。所有的“相”,都呈现在“如来”之“心”中——此心如镜,遍照一切。
所以,也可以说,所有一切“相”,皆是“如来”之“化身”、“妙相”。
所有一切现象,虽有生灭,却了无实质——但从“如来”的角度来看,所有一切现象,不正是“如来”之“万德庄严”吗?
“性”不可见,唯从“相”显。“相”不可得,唯从“性”生。显即妙用,生即幻化。生而无生,灭而无灭,无生则无来,无灭则无去。“性”本无来无去,“相”亦无来无去。无来无去,则名“如来”。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不见如来时,一切皆是假象,见到如来时,一切皆是如来。
如来之“性”,如来之“相”,如来之“用”,皆在如来之“心”,如来之“视角”,周遍一切,显现一切,遍照一切。尽虚空,遍法界,一切皆是如来之“国度”,何有其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