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律.寒蝉
瑟瑟秋风至,霜天一暮蝉。
有山皆叶落,无处不帘悬。
夜里声犹远,风前志更坚。
谁知君此意,心底有明天。
寒蝉(寒蝉)
1.蝉的一种。 又称寒螀、寒蜩。 较一般蝉为小, 青赤色。
《礼记‧月令》: “﹝孟秋之月﹞凉风至, 白露降, 寒蝉鸣。”
郑玄 注: “寒蝉, 寒蜩, 谓蜺也。”
孔颖达 疏引 郭璞 云: “寒螀也, 似蝉而小, 青赤。”
《文选‧曹植<赠白马王彪>诗》: “秋风发微凉, 寒蝉鸣我侧。”
李善 注: “ 蔡邕 《月令章句》曰: ‘寒蝉应阴而鸣, 鸣则天凉, 故谓之寒蝉也。 ’” 清 赵翼 《汪文端师殁已数月每欲一述衷情卒卒未暇也辍直枢曹闲居无事甫得和泪渍墨以诗哭之凡一千字》: “身原飞退鹢, 情比噪寒蝉。”
2.寒天的蝉。 秋深天寒, 蝉即不鸣, 故常以遇事不敢讲话比作寒蝉。
《后汉书‧党锢传‧杜密》: “ 刘胜 位为大夫, 见礼上宾, 而知善不荐, 闻恶无言, 隐情惜己, 自同寒蝉, 此罪人也。”
李贤 注: “谓寂默也。
《楚词》曰: ‘悲哉秋之为气也, 蝉寂漠而无声。 ’” 宋一鸿 《和萝庵钝公诗》: “有教既无类, 敢噤寒蝉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