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价值不在自己的顾影自怜中,不在于自己向别人喋喋不休的宣讲自己的重要,而在于一个人有多大程度别别人需要,而且需要的种类有没有可替代性。需要的程度会不会没有一个人的帮助,导致某件事情无法进展。
如果一个人能被越来越多的人需要,这个人的价值会因为人数的增多而呈现正向增长。而在此过程中,需要考虑由此产生的社会正向效益大小。
现在再去看看芒格的书,如洪钟大吕,振聋发聩。曾经自己一直不喜欢他的书,觉得里面讲的好多东西自己都根本做不到。甚至自己的小心思也不行。因为自己原先这样想的,他是大人物,他可以在很多方面做到非常优秀。我只需要做到他的几十万分之一,我也会比原来好很多。
想想这个的确是自己在看了他的书之后的确比原来好很多,但是看他的书很容易有挫败感。例如他说的“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劲头,这看到这一条自己就疯掉了。这?电视里,手机上,短视频都几十秒一个了,我需要去练习板凳甘坐十年冷?
芒格的孩子们说,“他就像一个长了两只脚的书柜,”自己第一次读《穷查理宝典》深有体会,看了后面的,前面的忘记了。里面大量的书名,引用。最多看五六页,自己就崩溃了。因为不知道里面写的啥。于是常常束之高阁。
后来尽管有所改善,但是现在你要问我《穷查理宝典》里面写的啥,我还是啥也说不上来。现在印象最清楚的就是《25个人类误判心理学例子》?具体里面的25个自己记得不清楚。现在的自己每天即使每天微信电子书,听书,加起来都不够平均不够每天一个小时。
自己喜欢的是什么,短视频。短视频这几天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自己目前最喜欢的“陈六子”,现在的自己想到其实对于自己来说也有点像某些网文里的套路,就是让观众觉得很痛快,或许有人能从里面学习好多商战套路。但是对于自己来说,其意义仅仅在于精神上的自我陶醉。对于自己的成长提高来说没有大的意义。
现在看起来,芒格说的话都不好听。比起市面上的《认知觉醒》,《好好学习》这些书比起来,口感不是太好,不是太容易读。但是这个书应该是大有裨益的吧。因为自己每天不想看,但是每隔一段时间看到一些公众号里的一半句话自己觉得还挺有感觉的。
写在这里,想到了时下流行的一句话。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其实自己当下的状态就是考验自己接纳自己不完美的时刻。不能大量读书的是自己,近来大量刷短视频的也是自己,每隔一段时间间歇性看一眼书的也是自己。
“这么多的自己都在我身上,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啊。”这是一句上心理学课时的口诀,自己先用在自己身上。感觉的确有些不一样,且思且行且随风,亦步亦趋亦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