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党”现代一般指政党、群体,在这里指类别。人的过失,类别是不一样的,观察一个人的过失,可以知道他仁德的层次。我们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能每件事都做到恰到好处的人几乎没有。孔子最杰出的弟子颜回,他也只能做到“不二过”,不重复同样的过失。但是孔子给我们指出,从人的过失当中,可以看出仁心的厚薄来,小程子说:“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君子爱心善心非常厚,过失往往是因为太善了,爱心、怜悯心过于重,而小人仁爱之心比较薄,犯得过失往往因为过于忍心狠心了。 “子路丧姊,期而不除”,子路的姐姐去世了,过了一年了,他还在戴孝,按礼制说,给姐姐戴孝不需要一年以上,孔子告诉他:已经超期限了,可以不带了,子路说:我不忍心啊!想起姐姐就悲伤,不忍心不戴孝。可见子路宅心仁厚。再比如,孔子去世后,众弟子为老师在墓前守孝三年,那是亲生父母的礼仪,用此礼敬老师,这也是超越礼制的,不合于礼仪规定的,尤其子贡,丢下生意外交,在老师墓前守孝六年,更和礼制不合。但是这样的过失呢,让我们为之感动,能感知到他们对老师的敬爱和不舍,也能感知到他们的仁厚德行,非常的厚道。对于三年之丧的礼制规定,在孔子那个年代也有很多人认为不妥,认为有些过了,但这个“过于”,它是从仁心、仁德出发的,因为孩子三年不免于怀,小时候三岁之前,父母就抱在怀里,吃喝拉撒,到父母是去世以后,当然应来回报父母。 现代社会以前还有父母去世戴三年黑纱、三年不贴红对联,戒酒戒肉很多习俗,也是三年之丧的延续。但是现代也有不少人,在父母年老多病时候就很少探望,我们经常听:“常回家看看”,唱什么就是缺什么,社会在宣传、弘扬什么,往往是缺失了。一旦父母进了医院躺在病床上,有兄弟姐妹的就互相推脱职责,都不愿伺候,亲人去世以后,很多人没有悲戚之情,赶紧三天打发完了以后,该干嘛干嘛,甚至出去游山玩水,去散心,去海南游泳,去晦气。这就是明显的人心开始冷漠刻薄、薄情寡义。如果内心良知未泯,依然仁厚,会不知道父母从小把多少疼爱付出给自己么?怎么忍心亲人尸骨未寒,就开始推杯换盏、卡拉OK,显而易见的,这是时代的仁心仁德开始整体滑坡。 黄侃的《论语义疏》中提到另一种对于过失的分类:“直者以改邪为义,失在于寡恕”,非常刚直的人,是非分明,容易过于严苛,平时在包容、原谅、宽恕别上不太够,容易在这方面犯过失。“仁者以恻隐为诚,过在于容非”,心地善良仁厚的人,怜悯心、慈悲心比较强,就像流行歌里唱的:“我总是心太软”,这样容易原则性不强,不该包容的也去包容。通过这章,我们最起码知道人都会有过失,但只是点评对错意义不大,孔子告诉我们的是,人可以通过他人的过失,包括自己的过失,来观察感知仁心的厚薄,和自己的良知对照,这就是一种格物致知的态度,在事物中推究、体悟人的本心本性、人生真谛,从而更好地修身,达到无过无不及,从容中道,平常、自然、本然的人生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