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讲《论语》都是在网上,前几天,自己线下为十几个人讲《论语》。
以前讲《论语》是自己对它的研读心得,现在面对的可能是一些对于《论语》很熟悉,对于《论语》内容并不熟知的朋友。想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读《论语》,就先要把《论语》在历朝历代的地位与褒贬讲一下,让他们了解孔夫子以及他的众弟子,在了解了他们的基础上学《论语》,才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打开PPT首页,问在座的各位朋友网上不断出现的一个问题:“孔子姓什么?”
还是有朋友随口而出:“孔子姓孔。”
这样的回答是预料之中的。姓与氏的前世今生本就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如果看一下孔子百科,第一页便有“孔子,子姓。”的描述。如果连这个问题都回答不上来,说明他们对于孔子并没有一个真正的了解。甚至有的朋友的心中依然是“统治阶级的代表,孔老二。”这样的形象。其实,这都不奇怪。“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已经被毁掉百余年的人和物,又怎么能在一朝一夕改变人们错误的认知?
我给大家讲述了孔子“子姓”的由来,先讲到“殷有三仁”:微子、箕子、比干。里面还是有人对于这三个人有所了解的,即便不看《论语》,在很多历史著作中也有提及,特别是《封神榜》中比干出厂比较多,人们还是印象深刻的。说子姓就不得不追溯到舜禹时代,偰(xie四声)因生在殷水,以“殷”为姓,后来因为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封于商地并赐姓为“子”。也就是说,殷朝的国姓为“子”姓。
周灭商之后,周武王颁布“兴灭国,继绝世。”政策,让纣王帝辛的儿子武庚到殷商旧地朝哥管理殷余民,殷民大悦。并安置管叔、蔡叔、霍叔“三叔”在朝哥的周围立国监视武庚。
有些时候,往往是外人不乱家自乱。周武王灭殷四年后去世,继位的周成王十三岁,周公吐哺辅佐周成王,结果“三叔”心里很不平衡,武庚没有叛乱之心,却被监视他的三叔蛊惑,随三叔叛乱。周公、召公代成王平叛后,将原来朝哥之地一分为二,其中的一部分商丘由帝辛的庶兄微子启代为管理,称“宋国”;另一半分封给成王的叔父康叔,在殷商故墟,国号卫。所以,宋国的国姓为子。
孔子的六世祖是宋国的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弟弟微仲的八世孙,是宋国第五任国君宋闵公的五世孙。子姓,名嘉,字孔父,官至大司马。孔父嘉作为宋国三代重臣,可谓为了宋国殚精竭虑。可时任太宰华督见他妻子“美而艳”,心生邪念,谋夺其妻,华督便以“宋殇公立十年而十一战,民不堪命,皆孔父嘉之罪。”借安宁人民的名义,将孔父嘉杀死,而取其妻。
孔父嘉被杀是孔氏家族史上的一件大事。后世以字为氏,曰孔氏。孔父嘉被杀也成了孔氏家族命运的一个转折。孔父嘉只一子,曰木金父;木金父生睾夷;睾夷生防叔。防叔害怕华氏的迫害,逃到鲁国。孔夫子后来生于鲁国,孔氏名丘,字仲尼。
“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
孔父嘉后几世,如木金父、祈父、防叔、伯夏、叔梁纥,在称呼中都不加氏。将孔氏加入名字中始自仲尼,因为孔夫子的成就与名望,他的后世便将氏嵌入在名字当中,以示其出自祖先孔仲尼。
姓以别婚姻,公室女子出价后,皆以姓名之。如卫灵公的妻子南子,因为南子是宋国公主,子为子姓;娶自齐国姜姓的公主,如文姜、宣姜、穆姜等等;娶自晋国的文姬、伯姬、穆姬等等。
随着后来时代的变迁与贫富变化的加剧,氏不再能分尊卑,汉唐之后,渐渐的姓、氏混合,后人不懂区别,孔才被后人误做为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