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浪子读书不回头
“哎,你们睢那个年轻人,不缺胳膊少腿的,整天就在村子里游荡,啥事也不干。”
听到村民的议论,陈汤并不理会。他知道自己只有一张嘴,敌不过那些人的七嘴八舌,反而落得个不友爱村邻的恶名。
他还是想得太简单了,他的名声恐怕只会坏不会好。因为他要生活而家境贫寒,只有一条路:哭穷乞讨,向亲戚们伸手。
人向来都同情老弱,可陈汤是个大小伙子,不靠勤劳的双手养活自己,总想不劳而获。亲戚们都不看好他,村里对他议论纷纷,县里认为他不成气候,传到州里,认为他没有节操。
怎么就没节操了?陈汤想不通,难道宁愿饿死也不肯乞讨借贷吗?自己也是个读书人,可读书人脑子不能一根筋。
你们也替我想想吧,或者把你们放到我这位置来,爹不成器,娘不疼爱,能够活到18岁已经不容易啦,况且我还读了那么多书。
陈汤爱读书,除了吃喝之外,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读书上了。历史上没有提到他读过哪些书,我倒是希望这个农家之子读了一点兵书,这样能够较好地跟后面的故事挂钩。
当然,没读过兵书也没关系,有一类人就是天赋异禀,是天生的军事奇才。
陈汤的消化能力应该不错,读书多了,自然写得一手好文章,这也是他引以为豪的本事。不过在家乡这块土地上,人们印象中的陈汤还是那个四体不勤的小无赖,因此也就没人想着他文章的好坏优劣了。
他只有在静悄悄的夜里,对着那广袤的星空,独自品鉴腹中的才华。忽然一颗流星划过,年少的陈汤读书人气质大爆发,忽然感悟到了什么:人生短暂啊,稍纵即逝,大丈夫理当抓住时机。
所谓人往高处走,前几年家乡不是有几个读书人去长安游学了吗?说是游学,实际是找门路去了。自己不妨也到长安去闯一闯。
打定了主意,陈汤就辞别父母,到京城长安去了。这次,父母把那点可怜的积蓄都给了他,加上自己乞讨借贷来的钱,可以支撑一段时间了。
图片来自百度有一个很坑的事啊,就是他没朋友,在外也只有靠自己。不过想到在家乡也没什么朋友,陈汤心里也就平衡了。
可他的心态不能平衡,因为他是“西漂”,经济实力不允许他气定神闲,他要想方设法结交一些名流、权贵,这样才能帮自己谋得一官半职。
800多年后的大才子白居易来到京城,感慨万分地说:长安大,居不易啊。所以,刚开始的那几年,陈汤是很困难的。
虽然他自认为文章写得不错,可长安这地方遍地都是才俊,仅凭文章立不了足的。不过,他依然不回头,要留在京城等待机会。
时间一天天过去,陈汤身上的盘缠越来越少,这几日他都在喝汤、吃泡饭,就着点咸菜,是真的吃不起鱼头泡饭啊。
长安两眼一抹黑,自己靠乞讨借贷也不好使。一天傍晚,他正在街上溜达,看到了一家饭店招聘服务员的启事。
肚子咕噜咕噜叫了几声,他就硬着头皮进去应聘了。仗着自己能说会道,老板看他也面善,就留下了,当晚他就饱饱吃了一顿。
这还是家大饭店,陈汤并不是酸腐的读书人,脑子灵活,眼里有活,加上他能写字,老板越来越赏识这个年轻人了。
02 生平第一个知己
老板的生意做得还不小,甚至有一部分菜送到了皇宫里,因为他跟太官令是好朋友,交情很深。太官令膝下无子,想让老板的子侄到宫里去帮他忙,可以授个太官献食丞的官职。
但老板只想做生意,不想涉及官场,更不想把子侄送到皇宫里去,即使享受荣华富贵,也是担着太多风险。
于是老板想到了年轻人陈汤,跟他一说,陈汤眼睛都冒光了,这正是机会啊,先混进皇宫再说。于是经老板介绍,陈汤从饭店的伙计变身成了皇宫的太官献食丞,成了太官令的副手。
说好听点是官,说得不好听就是个端盘子的。不过陈汤到底换了个大舞台,他知道,皇宫虽然森严,但接触的人也多了。
社交一事上,年轻的陈汤已经是个社会人了。几年下来,他不仅跟御膳房的人搞好了关系,还尝试跟公子王侯交往,这其中他就认识了富平侯张勃。
张勃是汉武帝时期廷尉张汤的重孙,承祖父荫袭富平侯。他虽然比陈汤大一大截,却很欣赏陈汤,认为这是个人才,愿意同他交往。
陈汤也不客气,经常同张勃一起吃饭喝酒,成了他的忘年交。
一次喝酒过了量,小老弟陈汤向老大哥张勃说起抱负:自己从小家穷,受惯了白眼。之所以冲出家乡跑到长安来,就是为了做大事,不能说为了求官,但不求官、不发达,实在是做不了什么事。
“那老弟就准备端一辈子盘子?”张勃故意用话激他。
陈汤一听就急了,手握成拳头,正要捶桌子,想到富平侯张勃是长辈,所以拳头轻轻落下来。叹了口气:“大丈夫当建功立业啊!”
张勃一听,其志可嘉啊,但现在不是时候,只好用话宽慰他,并承诺一有机会就向皇帝举荐。看到富平侯他老人家一脸诚挚,陈汤在心里就把他当成了知己。
图片来自百度实不相瞒,长这么大,这是陈汤第一个知己啊!他想起村里那些叔叔伯伯们,哪有眼前的这位侯爷满脸善意,赏识自己的才华呢?
到京城混了好几年,陈汤都没给家里寄过几封信。一方面父母不通文墨,还得找人来念;另一方面,他的心气很高,志不在小小的献食丞。大丈夫给皇帝老儿伺候吃喝,小康肯定不在话下,何时才能立功啊?
陈汤总是想得那么多,可他也不能耽误工作,就这样在心志与现实的冲突中,日子一天天过去,心思郁结了,他就约张勃喝酒聊天。一想到富平侯那张脸,一想起富平侯的承诺,陈汤坚定了继续蛰伏下去的决心。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勃兑现了他的承诺,陈汤等到了他的机会。他再三向张勃奉酒,张勃只浅酌了几口,说是身体抱恙,不能多饮,陈汤也就作罢。
接下来就是等待分配工作了。到底朝廷哪有空缺?自己会得到个什么官职?陈汤怀着喜悦的心情,憧憬着朝廷的任命。
03 死了爸爸,吃了牢饭
陈汤这头是坚定信心干下去了,可父母那头出问题了,父亲在贫困交加中死去。他写给父母报告好消息的家书刚寄回去,就收到了父亲去世的书信。
天啦!要不要这么玩我?老爸死得真不是时候。怎么办?怎么办?要不要回去?
按理说要回去的,因为汉朝以孝治天下。爸爸死了,儿子理应奔丧并且要守孝三年。如果说陈汤就是个皇宫端盘子的,回去也就罢了,可眼下事情已经有了眉目,如果错失机会,太可惜了。
陈汤脑子一热,就准备瞒天过海,继续滞留长安等候消息。他本想去找张勃讨个意见的,听说他病倒了在家养病,也就没去叨扰了。
他还是太年轻,太异想天开了,既然大汉以孝为基本国策,就有一系列监查制度保证孝道的落实。
图片来自百度很快,陈汤就被人举报了:父亡未归,其罪不小,理应严惩;同时牵连出了富平侯张勃,谁让你举荐的人才连最基本的孝道都不顾呢?
张勃生病了也不能逃避处罚:他的食邑被削去200户,他一气之下病情加重,越想越窝心,没几天就一命呜呼了。
情势陡转急下,张汤怎么也没料到,事情会变得这样糟糕。他下狱之后7天就听到知己病故的消息,并且朝廷给了他一个“缪侯”的谥号。
陈汤知道这个谥号的意思:名与实爽曰“缪”,直指富平侯张勃看错了人,名实不相符。
可恨啊,他没有见到富平侯张勃最后一面,如果自己不是身陷牢狱,一定到他老人家的灵前请罪,希望原谅自己。
又意气用事了不是?如果自己没有吃牢饭,证明张勃并非所荐非人,也就不可能被削减食邑,不可能病重而亡呀。
哎,他一会儿怪罪自己的爸爸死得不是时候,一会儿觉得大汉的重孝道实在是呆板不知变通,一会儿又有点后悔自己太过莽撞,还是该回去,至少能够存孝子之名,保一身之平安啊。
但他一转念,就斩断了自己守孝道、保平安的想法。他少年时受到了太多白眼,如果不能发达,无法满足自己的欲望,那么这样平凡甚至庸碌地活着,又有什么价值可言呢?
图片来自百度他含着热泪,脑中追忆着生平第一个知己,心里头想着穷苦而死的父亲。他饿了,迅速端起桌上的一碗牢饭,扒了两口,两颗眼泪滴进碗里,他和泪而吃,泪水吃在嘴里,很苦很苦……
04 郎官不行,到外国混饭吃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陈汤刑满释放之后,有人举荐他当了郎官。纳尼?坐牢还坐出官位来了?他感到纳闷,但这就是现实。
现实就是:富平侯张勃临死前,写了封信给好朋友,希望再帮陈汤一把。他坐牢期间,地方上的空缺都已经补齐了,他和一些关系户都被任命成了郎官。
郎官是个什么官?怎么说呢?郎官就相当于储备干部。找工作的人都知道,这种职位最虚最无用,是个人都可以当“储备干部”。你可能永远被储备起来了。
不过,郎官到底比献食丞强一点。一旦国家有事,郎官便可主动请缨,向皇帝上书说要干什么干什么,这点比献食丞要自由、方便得多。当然,前提是你确实有才。
陈汤的才能,他很自信,只是现实情况不容乐观:郎官这样的储备干部太多啦,没有一个团也有一个加强营,要从成百上千人中脱颖而出,谈何容易!他有这个命吗?
所以,出人头地要另辟蹊径,他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自己可以胜任、愿意去做而别人束手无策、无意尝试的时机。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时机终于到来。汉朝与匈奴的关系闹崩了,匈奴单于不仅要回来做人质的儿子,还胆大包天杀害了护送的汉使谷吉,这个单于的名字叫郅支。
郅支单于的脑筋跟别人不一样:没有大局观,只图暂时的痛快、一时的爽。
而他那位弟弟呼韩邪单于就有自知之明,知道干不过强大的汉朝,不如服个软,质个子,和个亲,于是三次到长安来觐见,就有了著名的昭君出塞故事,以及胡汉两家的和平。
历史总是这样,喜欢用美色止战乱,换和平。当美色无望之后,才动用更复杂的战争手段。正因如此,昭君出塞才被更多的人描绘成一幅美好的画卷,其实从昭君马上弹琵琶来看,她心情应该是复杂而迷惘的。
昭君怀抱琵琶出塞图无论文艺作品怎样为这段历史增添感情色彩,它始终就是一桩政治联姻,政治联姻要表现出诚意,至少表面上如此。
但是郅支单于丝毫没有迁就的意思,汉朝方面对郅支单于的欺侮,已经忍让过几回了。早在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时,郅支单于就看不顺眼,曾经派兵围困汉使江乃始,并羞辱他们。
现在已经达到杀使辱汉的程度了,汉元帝及一干大臣们还不紧不慢地处理,希望讨回汉使谷吉等人的尸体。
一连讨了三回,郅支单于就是不给,不是不给,恐怕早已是尸骨无存,给不了啊。郅支单于也懒得跟汉朝解释,一边羞辱使者,一边阴阳怪气地说:“我可以再送人质过去呀。”他到底不是傻子,知道这下彻底跟汉朝撕碎了脸。
汉朝如果跟呼韩邪单于联合起来,自己会死得很惨,也得找个盟友啊,刚好康居王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于是郅支单于率领人马西迁到康居国。
康居王肯定没有听过“引狼入室”这个词,他欣然接纳了郅支单于,还要把女儿嫁给他;到手的老婆哪有不要的?郅支高兴得两巴掌拍不到一块,所谓“礼尚往来”,自己女儿也就送给康居王吧。
互娶女儿,互为翁婿,这哥俩见面真不知该如何称呼。这些都是小事,大事是他们在一起可以搞大事——用武力征服周边小国。
郅支单于害怕汉朝兵团,对于乌孙、大宛这些个蕞尔小国,风卷残云般就把它们收拾了。单于的心一下子又骄纵起来,认为自己很能打,不把自己的小岳父老女婿放在眼里,两人经常闹得面红耳赤。
郅支单于发起火来就要杀人,康居王跑得比兔子还快,他就杀害康居王的女儿泄愤。反正单于的老婆一个排的编制,杀几个无所谓。
康居王找了个坏盟友,康居国的贵族、百姓受尽郅支压迫,还强迫他们修筑城堡,一修就是2年。就在康居、乌孙、大宛等国苦不堪言的时候,西域都护府换届了。
西域第一任都护郑吉年老多病,不能够出色地完成皇帝陛下交待的任务:处理西域各国错综复杂的关系,动不动还要带兵打仗,实在是力不从心,所以告老还乡。
于是勇将甘延寿接替了郑吉的职务,成为都护府的校尉,还缺一个副校尉,没几个人愿意上的,因为危险系数太大。
虽然副校尉是都护府二把手,但现在郅支跋扈,西域关系紧张,连一把手校尉都坐不安稳,何况是副职呢?
陈汤不怕,他觉得这正是个机会,于是主动请缨出使西域,到外国混饭吃。如果陛下觉得可以,臣愿意作为甘将军的副手,保证干好副校尉的差事,上报陛下之天恩,下保西域各国之平安。
在一帮大臣七嘴八舌的支持下,汉元帝恩准了陈汤的请命,他成了西域都护府的副校尉。此时距离他西漂长安已经过去了14个年头,而父亲还有知己张勃也已经去世11年了。
05 我不管,我要干大事
当初那个面有稚色的少年书生,如今脸上也有了岁月的痕迹,他拈了拈自己的胡子,心想:大丈夫建功立业的机会,应该到来了吧。
现在自己对西域的情况还只是听说,等到自己亲身经历、摸透之后再做谋划吧。他脑中琢磨着,跨上高头大马,和甘延寿一起踏上了出使西域之路。
甘延寿、陈汤心里都明白,这不是一般的出使,而是要长期驻守西域,替朝廷管理西域各国。这一对搭档互相望了一眼,没说话就已经知道,此行责任重大,不容忽视。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出使的路上,陈汤每逢高山大河、都城小镇,都要亲自爬到高处去看一看。甘延寿感到奇怪,怎么陈汤老弟看地形,比他这位主将都要积极?
真要学习带兵打仗的韬略?甘延寿觉得不可能。这样看几下地形就行了?世上哪有这般容易的事。之前跟自己共事过的书生,也曾装模作样地学习过兵法,没有不半途而废的。
陈汤大概也不例外吧。读书人出身,现在行使武职感到新鲜而已,等这阵新鲜劲过去就好了。
甘延寿怎么也没想到,陈汤的新鲜劲一直持续了三个多月,而且有增无减。终于有一回,他私下里问陈汤:你小子一个人在忙活啥呢?
回答只有简短的一句:搜集西域各国的情报。
那开会时你怎么一言不发?有想法可以大胆提出来嘛!甘延寿不理解陈汤。
陈汤没做过多的解释,只说:该说话时自己自然会说话,现在还不到时候。
甘延寿心里哼了一声,只好作罢。说实话,他现在有些拿不定主意,想找副校尉陈汤商量商量的,谁知陈汤一个人板着脸思考,不愿搭理他。
他好歹是西域都护府的老大,堂堂的名门之后,不好意思再三去问,只好密切关注西域各国动向。
郅支单于越来越嚣张了,仗着自己军力强盛(相对于西域那些小国而言,匈奴兵简直是他们的噩梦),肆意欺凌周边国家。那些被打惨了的国家,也曾派过几批使者来向甘延寿哭诉。
除了好言安慰,甘延寿并不知道怎么办。他不是没想过碰碰郅支这个硬茬,只是西域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朝廷好久没用兵了,兹事体大,还是先看看再说。
西域诸国图你可能会惊异,甘延寿堂堂大汉武将,怎会如此瞻前顾后?因为他当辽东太守的时候,就是因为一点小事被朝廷那帮人嚼了舌根,罢免了好几年。
后来好容易有人举荐,他才出来做官,如今已过不惑之年。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啊,他当然要为国效力了,只是这份忠心里多少包含点私心,怕行事莽撞、出现纰漏之后遭小人谗言。
有时候武将经历多了,也会变得敏感而小心翼翼。有些个书生,他们内心就喜好建立卓越的功勋,为人沉着而有谋略,陈汤就是这样的书生。
书生、副校尉陈汤终于开口了。一天傍晚快要下班时,他跑到甘延寿面前,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想必将军也知道,现在西域各国中郅支单于已经独大,康居国俨然是他的地盘,而且乌孙、大宛这两个国家已经被他打怕了,不久就会臣服于他。”
陈汤喝了口水,继续说道:“郅支单于一定会继续扩张领土,向北攻打伊列,向西攻取安息,向南排挤月氏、山离乌弋,几年之内,西域这几个排得上号的国家就会十分危急,搞不好就降服郅支了。因为夷狄都畏惧、服从大部落,这是他们的天性。”
甘延寿边听边点头,陈汤看问题很透彻,他对陈汤刮目相看了。他知道陈汤心里已经有了主意,就客气地问了句“为之奈何”。
陈汤并没有直接给答案,继续分析道:“匈奴人能征善战,如果他一直所向披靡,而汉朝又一直放纵不管,那么他一定会成为西域的隐患,早晚挑起战争,破坏西域和平。”
届时将军和我,有何面目去见大汉天子!
此言一出,甘延寿颇为震动,赶紧快步走到陈汤面前,拱手道:“愿闻陈将军高见。”
陈汤正色道:“郅支单于飞扬跋扈,与其养虎为患,不如先发制敌,好在康居国没有坚固的城墙,也没有强弓硬弩来自守。所以,我们应该发动西域屯田的官兵,让乌孙国的部队配合我们,一直打到郅支城下,就可以建立千载功业了!”
他没说出来的台词是:将军岂有意乎?看了甘延寿2.5秒钟,甘延寿一拍大腿:说得太对了,这是上上策。
“我马上给朝廷打报告!”甘延寿喜形于色。
“且慢!”陈汤赶紧止住了他:“这是国家大事,况且事涉用兵,如果让朝廷那般肉食者谋之,肯定又是顾前顾尾,多半不会批准的。”
甘延寿反问:“朝廷里难道没有有识之士吗?”
陈汤回答:“非凡的策略需要非凡的眼力与魄力,朝廷那些公卿大臣们,强项在于内斗,兵机要略恐怕是一窍不通,不足与谋!”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甘延寿打心眼里认同这个想法,但他也不好说什么。没有朝廷允许,这等用兵大事,自己真不好擅自行动。
这就是:我确实知道应该这样做,但我确实不能这样做啊!
现在不是“打不打报告”的问题,而且怎么向朝廷打报告的问题。报告应该怎么写?直接写肯定打动不了皇帝、大臣们。
陈汤文章写得不错,求他动笔?他断然不会答应的。哎,甘延寿苦思冥想几天后,竟然病倒了。
听到这个消息,陈汤嘴角掠过一丝微笑,他脑中藏了好久的那个大胆想法,他觉得是时候施行了。
对,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我要干大事,不能再等了!我才不管朝廷那帮大佬呢,活着不能建功立业,就枉来这世上走一遭了!
06 历史瞬间
军营外人喊马嘶,号角如雷,甘延寿正在军营附近的病房养病呢。一听到这么大动静,就预感到事情不妙,平时练兵也不会这么大动静啊。
他赶紧叫来护士,不对,叫来护卫,问外面怎么了?出什么大事了?
把护卫都给整懵了,原来您不知道啊!
知道什么?甘延寿从病床上一骨碌坐起来。
陈汤将军正在调集各国军队,准备远征郅支单于!
啊~甘延寿吓出了一身汗,从床上跳下来,冲出了病房。
“陈汤,陈子公,陈校尉!”甘延寿跑男似的飞奔到陈汤面前。
“哦,甘将军,你病好了?”
“你……我怕是要被你吓死了,你胆子也忒大了!”甘延寿没带剑,只好用手指着陈汤。
所有人都退下了,营帐内只有两人对视。陈汤满身戎装,神色冷静而坚定:“对,就是矫诏出兵,远征郅支!”
甘延寿听得真切,他吓得连退几步,又近前来对陈汤重重地说道:赶紧停下来,快!我马上写奏书。
“已经来不及了!”陈汤厉声而喝。
“矫诏出兵,此乃杀头之罪!”甘延寿的嗓门也很大,看来病已经全好了。
陈汤发怒了,他拔出宝剑来,剑指甘延寿,叱责道:“现在部队已经集合好,你想坏大家的事,让众军泄气吗?”
后来三国时期的陈琳有一句名言: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更加有力地表达了陈汤的意思。
在英气逼人的陈汤剑下,大病初愈的甘延寿有些服软了:“可终究没有诏书啊!”
“我有剑!”
“非得出兵不可?”甘延寿明显底气不足了。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看来陈汤是铁定心这样干了,就算朝廷来旨不同意,他也会抗旨而行的。
甘延寿心里明白,不管他参与不参与,这件事自己都脱不了关系,毕竟自己是最高负责人;再说,这等壮烈之事,不是谁都能遇上的。既然无法逃避,不如一起经历。
他决定了,跟陈汤一起共谋大事,远征郅支。
于是,大汉屯田兵加上各国军队一共4万人,浩浩荡荡向康居国进发了。
他们有把握吗?甘延寿没问,他知道陈汤的谋略不错,但战场瞬息万变,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他望了望陈汤,陈汤也望了望甘延寿,互道一声珍重,然后分兵两路行事。
数万大军顶着风沙一路西行,大汉的军旗在寒风中呼呼飘舞,兵戈剑戟林立,透露着威严的寒光。陈汤一马当先,这是他第一次领兵,亲自践行自己的抱负。
我划燃历史的火柴,西域风沙很大,火花始终微弱。在这微弱的火花映射下,我仿佛看到了陈汤如水般沉静的面色,以及厚重又冰凉的铠甲下一颗火热的心。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陈汤深知,此次出兵征讨郅支,没有诏书,没有密旨,有的只是自己的雄心与宝剑。接下来的命运,六个字就可以概括:胜则荣,败必死。
07 后记
一个月后,由陈汤主笔,署名甘延寿、陈汤的一封奏书送到了长安城。汉元帝打开一看,那是他报捷的消息。
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于一,昔有唐、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逼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西汉名将陈汤的霸气奏书_腾讯视频
不管是谋略出众,还是郅支太菜,陈汤到底是胜了、荣了,甘延寿也与有荣焉。
但是朝廷那边作何感想?等待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归国途中,陈汤已经隐隐感觉出,名将之路不好走,不过既然做了就决不后悔。
他骑在马背上,眺望长安方向,朝廷上已经吵成一锅粥了,讨论的主题还是怎样处理郅支的首级(要不要悬挂示众);至于甘、陈二人的矫诏及打仗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后面的争论会更加激烈。
卒章呓语:
请相信,
我的一切观点,
都是胡说八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