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听纸巾老师在看啥片中细致地分析了大秦帝国这一电视剧,觉得很好,于是在过年期间看完了第一部:大秦帝国——裂变。
不得不说,这部剧从头看到尾,在搞特效,小鲜肉的剧种时代下的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从没因为看电视剧流过眼泪的我也是不由自主多次泪奔。
剧是好剧,符不符合史实就不得而知了。
我对先秦历史、诸子百家并没有太多刻意涉猎,诗经也没读过几首,毕业几年连课本上的背诵过的也几乎忘光,知名人物诸如商鞅、苏秦、张仪之流也不过是他们个人名气太大而传到我的耳朵;樗里疾、司马错也是看完剧才知道。灭掉蜀国、重创楚国的司马错,其孙司马靳乃战神白起的副将、其孙则是大名鼎鼎的太史令——司马迁。
废话不多说,谈谈观后感。
1、演技
我并不是专业的影评人,也说不出太专业的措辞,从我观看过程和看完后的感受而言,这部剧整体演技十分到位;
侯勇老师出演秦孝公,“受命于危难之际,出任于千钧之间”,接手适逢外忧内患、积贫积弱的秦国,奋发图强,一雪前耻,胸襟似海;与我而言对于孝公印象深刻的就是哭戏:在本戏中,他没少哭,但是每一次都让人感觉不到丝毫做作,而是情之所至的自然流露,未闻其声,但见两行清泪滚滚而下,而且每次都是双眼通红,让人不自禁代入到剧中,无不悲痛至极。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角色就是孙飞虎老师扮演的老太师甘龙,所谓一举一动都是戏大类此。我对演员本身不是很了解,甚至看剧前都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位历史人物;只是剧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真是演出了活生生的甘道夫:每次老太师一出镜,弹幕必定满屏:“蠢”、“愚蠢”等词,这是因为每当其子甘成或者学生杜挚来找甘龙请教计谋时说出的想法或者做法都会招致甘龙的嘲讽。所谓“人越老越精,鬼越老越灵”说的就是这样吧。
最后说一说本剧主角——王志飞老师扮演的商鞅,我对这一人物的了解仅限于徙木立信、闻名于变法、终结于车裂。看完本剧我感觉商鞅这一辈子是不亏的,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士子的理想要么找到贤主,实现自身理想;要么找到知己,快意江湖;要么红颜枕边,风花雪月。本剧所讲商鞅全部实现了:孝公诚心求贤,画工小弟既是知己又是结发,更不缺乏景监、车英、荧玉、荆南、侯赢之流;在秦国他实现了自己毕生的政治抱负,无事又可与三五好友饮酒闲谈,入有府内公主荧玉识大体、明事理;出有白雪看得透大局、委曲求全。
不过有一点就是我个人感觉王志飞老师不适合商鞅这一角色:首先,气质不符。我也不知道具体什么气质符合商鞅,只是本剧一路看来这个商鞅让我一直觉得很别扭;其次,剧中商鞅的对白总是一顿一顿的,可能是先秦话风如此,我不太适应。总之,作为本剧主角,商鞅这一角色至少不是很吸引我,可能我先入为主,剧名大秦帝国,下意识以为主角是秦孝公。
2、配乐
关于配乐,并非专业,仅仅表达一家之言。
开一个题外话,我觉得人们在电影院更能激发情感的原因一方面是周围人都在宣泄情感,更主要的一方面是电影院声乐系统到位,人们更能进入剧情,从而适当抒发情感。
本剧配乐从大军作战的恢弘气势,到儿女情长的入口回绵,没有不恰到好处的,没有不引起强烈共鸣的:剧中反复出现的“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以及“知己又红颜”等动人心弦,余音绕梁。
3、剧情
最后说一下剧情。
单看第一部来说,剧情张弛有度,缓慢推进给人思考却不赶,快节奏剧情又好比一浪接着一浪,跌宕起伏,让人大呼过瘾。
电视剧源自孙皓晖先生同名小说,原著我并没有看过,看完电视剧之后,我不否认本剧非常优秀,但是跟《史记》有些许出入;也毕竟没人了解那段历史的真面目,也终究瑕不掩瑜。
剧情开始于少梁之战,秦孝公继位,秦国积贫积弱,孝公励志一雪国耻,诚心求贤;卫鞅三相孝公,出任客卿,徙木立信,大刀阔斧,隐忍二十年,收复河西,一雪前耻,而随着孝公西去,惠文王嬴驷继位,老世族复辟,商鞅车裂而死。
为什么我说在本剧是对商鞅的褒扬信,剧情有几处刻意美化了卫鞅这一历史人物,列举如下:
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剧中情节是白雪建议卫鞅直接找到景监,求其内推,避免游学士子三月堪秦,直接出任高官,而被商鞅严词拒绝,从这一点来说,是与史实不符的。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
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於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驩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彊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於殷周矣。” 出自《史记·商君列传》
可以看出,并不是卫鞅待价而沽,而是孝公并不能听进去或者无法采纳,才导致多次相秦,剧中则表现为“先展示劣货,再示以珍宝,买主识得劣货,自然认得珍品”
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公子虔受刑并不是因为太子犯法,而是因为二次触法,故而受劓刑。
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魏使公子昂将而击之。军既相距,卫鞅遗魏将公子昂书曰:“吾始与公子驩,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魏公子昂以为然。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昂,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卫鞅大败公子昂也不是他洞悉老将龙贾不会弃之不救,也不是公子昂沉溺声色犬马一无是处,而是他使诈计俘公子昂。
赵良见商君。商君曰:“鞅之得见也,从孟兰皋,今鞅请得交,可乎?”赵良曰:“仆弗敢愿也。孔丘有言曰:‘推贤而戴者进,聚不肖而王者退。’仆不肖,故不敢受命。仆闻之曰:‘非其位而居之曰贪位,非其名而有之曰贪名。’仆听君之义,则恐仆贪位贪名也。故不敢闻命。”商君曰:“子不说吾治秦与?”赵良曰:“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虞舜有言曰:‘自卑也尚矣。’君不若道虞舜之道,无为问仆矣。”商君曰:“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大筑冀阙,营如鲁卫矣。子观我治秦也,孰与五羖大夫贤?”赵良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以亡。君若不非武王乎,则仆请终日正言而无诛,可乎?”商君曰:“语有之矣,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夫子果肯终日正言,鞅之药也。鞅将事子,子又何辞焉!”赵良曰:“夫五羖大夫,荆之鄙人也。闻秦缪公之贤而愿望见,行而无资,自粥於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缪公知之,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相秦六七年,而东伐郑,三置晋国之君,一救荆国之祸。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由余闻之,款关请见。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於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功名藏於府库,德行施於后世。五羖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此五羖大夫之德也。今君之见秦王也,因嬖人景监以为主,非所以为名也。相秦不以百姓为事,而大筑冀阙,非所以为功也。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刑,是积怨畜祸也。教之化民也深於命,民之效上也捷於令。今君又左建外易,非所以为教也。君又南面而称寡人,日绳秦之贵公子。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何不遄死。’以诗观之,非所以为寿也。公子虔杜门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杀祝懽而黥公孙贾。诗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此数事者,非所以得人也。君之出也,后车十数,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车而趋。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书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於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敬父兄,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君尚将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商君弗从。
赵良其人,在剧中完全一个背后弄权的小人,为老世族出主意,灭商君,无所不用其极,然而据史记所载,孰善孰恶,一目了然;而且剧中所言商於郡封地是孝公担心自己死后商鞅不能保全自己,故法外容情,特赦封地永不剥夺,军队不受命于兵符,并令老将子岸佣兵护之。
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昂而破魏师,弗受。商君欲之他国。魏人曰:“商君,秦之贼。秦彊而贼入魏,弗归,不可。”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商君逃亡,剧中也有相似情节,不过,剧中商鞅所说并不是史记中的“为法之敝一至此哉”,且剧中判断商鞅死刑执行方式交由朝会审议,也不是惠文王一口咬定。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最后看太史公本人评价商鞅:天性残忍少恩,用帝王道,凭借夸夸其谈游说孝公,并不是本身有才能;依靠宠臣景监推荐做得高位,掌权则刑公子虔,出兵而诈公子昂,良士赵良劝之而不受用。
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受恶名身死于秦,不是没有原因的!
总体说来,剧情很耐看,抛开这些原因,剧中有很多细节十分令人动容:当初徙木立信时徙木的小伙子瘦弱不堪,变法后成长为以一敌百的少年将军,正是积贫积弱的秦国一步步成长的缩影;再者,卫鞅临刑前,其披风被树枝挂住,无法前进,正应了当初三相孝公“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如今青山已逝,松柏何存!青山尚留松柏不忍去,况人臣乎?行邢台上老世族和公子虔如看戏一般杀灭秦国功臣,不失为戏剧性的对比反差。
实属不可多得的好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