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孟郊有首《劝学》诗,以击石出火为喻,说学习、实践之理。诗意显豁,催人振起。诗如下: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只有亲自学习,参与实践,才能有助于自己成长成才。别人的知识、能力,永远都是别人的,不经过自己的学习、实践,就不能转化为自己的,不能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只有自己一块块地去敲击燧石,在自己的力量与燧石的碰撞中,才能获得跳荡得火花。
明代刘基《拟连珠》有这样的句子:“盖闻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意思是,事物有甘有苦,滋味不同,只有亲自品尝过的人,才能知道是怎么回事;道路有平坦有艰险,只有走过的人才知道。
事非经过不知难,只有亲自体验,亲身实践,才能有体会,有认识,也才能弄明白,才能知道怎么处理,才能最终长本事。
现在许多家长都知道让孩子从小学做家务,背后的逻辑就是实践出真知。旁观与参与有本质区别,只有孩子亲自动手,一点点去做,才知道劳动的辛苦,能够多理解父母,能够养成责任感,更重要的是,只有在具体的一件事情里,才能充分调动孩子解决问题思维,训练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简单的洗碗来说,小孩子可以学习洗碗的程序,碗筷的摆放,不好洗的碗怎样处理,洗碗之后还需要洗锅,清洁灶台地面,怎样用更少的时间完成同样的任务等等。小孩子要积极实践长本领,大人亦然。
有时候,人有看活儿愁的毛病。先被任务、困难吓住了,认为不可能完成。这时候,必须实践,动手去尝试,去做,才能一点点搬掉眼前的大山。而且,在搬山的过程中,会逐步积累经验智慧,会长筋骨,山也会越搬越容易。搬完这座山后,也更有信心和本事去搬别的大山。
许多大学问家都非常重视实践。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朱文公文集之答曹元可》中说“为学之实,固在践履”,就是强调实践之于学习的重要。固,是本来的意思。如果不去实践,不再实践中检验纸面上所学的内容,那么学习就不算是完成。实践就是学习的一部分,完整的学习过程包括实践的过程。学习,实践,发现问题,修正,再学习,再实践。这样,才能学业有成,学习者本身能力也获得增长。
《朱子语类》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知道的越清楚,行动上就越笃定;行动上越笃定,了解的就越深刻。越学习,就越需实践;越实践,就越增加认知。知与行,是一体两面,彼此互相促进。勤于学习、怯于实践不行,埋头干活、懒于高屋建瓴地系统学习也不行。知行合一,才是王道。
孟郊在《劝学》诗的结尾从时间的角度督促学子,“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时间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少年是学习的大好时光,要趁青春早早作为。如今更是学习的社会,需要我们所有人终身学习,才能跟上快速发展的时代。愿我们都勤于学习,勇于实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