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一种状态,而幸福力是一种让自己幸福的能力。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这种能力,但在我们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却把它弄丢了。”
无意中看到这句话,让我忍不住想说说自己的想法了。
图源网络
日常所见,乐观的人更容易感到幸福,可能是起床时阳光透过窗帘撒进房间“哇,又是阳光灿烂的一天!”,可能是出门的路上听到鸟叫蝉鸣:“小鸟早上好,你们也上班吗?”,可能是摔了一跤后万幸于只是擦伤了膝盖。而在另一部分人的眼中,感受到的可能是不快,例如睁开眼发现阳光洒进来,生气地翻个身“真讨厌,又要起床上班了!”,有可能是出门听到鸟叫蝉鸣“脏死了,满地鸟屎!”,有可能是摔了一跤后抱怨“真是倒霉,膝盖都摔伤了!”
“人类受苦的根源来自大脑的思维。思维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我们无法控制我们的思维,反倒被思维所奴役。”——《当下的力量》
在认知行为心理学中,我们有个著名的情绪ABC理论,即:情绪或不良行为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诱发性事件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直接的起因是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
而对“幸福”的感知,我更倾向于大部分人“不允许自己幸福”。
听起来似乎有些怪异,谁不希望自己幸福呢?但现实是,我们似乎都有些“不太敢幸福”,不信你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提醒你“太安乐会Si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也在告诉我们“吃苦是成为人上人的必经之路”,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更是直白地表明“快乐是短暂的,不爽才是正常的”……一旦事情过于顺利,内心便会升起警惕:“最近这么顺,不会乐极生悲吧?”
每当幸福临门,我们总会习惯性地按下暂停键,比如遇到一个帅气高大又暖心的男生追求你,心里会犯个嘀咕“这么好的男生怎么会喜欢我?他不会是别有用心吧?”,于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回忆对方的点滴行为,努力找出对方并不是真心的印证,然后让自己清醒于“爱情是盲目的,我要理智点!”;再比如工作方案得到客户赞许,会想着“这种事情不可能总被我遇到,这次只是运气好。”,短暂地庆祝之后赶紧又回到紧张的下一个工作状态……
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我们一方面非常期待幸福降临,另一方面又习惯于让自己从幸福、快乐的感受上“清醒”过来呢?是什么让我们对客观事件所持的信念和解释有所侧重,从而影响了我们对幸福的享受?
从浅层的分析:
一方面是我们的生物属性使然,在长久的进化史上,保持警惕才能获得种族繁衍的优势,否则早就不知在哪个阶段悠哉地被团灭了;科学小实验也告诉我们,适当放入异族天敌可以保持食物的肉质鲜活(沙丁鱼与鲶鱼);喜羊羊们如果没有太狼们的刺激,可能也都变成了餐桌上的懒羊羊了;幼儿畅快淋漓地吃一顿美食,也会出现吃太多了导致发烧的情况……无论从哪方面看,快乐水都会让人肥,让人废。
另一方面,从小的环境养育引导我们凡事不可太尽兴,从我们能够听懂人话自由奔跑开始:“不要跑太快,会摔跤。”、“不要喝可乐,会蛀牙。”、“不要玩游戏,玩物丧志!”、“不要看太久,伤眼睛!”……每一个快乐的当下,都会出现一个“不要”,同时伴随一个“惩罚”,久而久之,便会被深深地印入大脑,成为我们永久拥抱幸福的绊脚石、拦路虎、第三者。
当然,狡猾如我必须还要有个“深层的分析”,必要触及心灵深处,探寻海底世界,寻找深海宝藏,下次再讲啦~
泄个题:为什么有的人容易快乐,有的人却常常快乐不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