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阳脉气所发者六十二穴:两角上各二,直目上发际内各五,耳前角上各一,耳前角下各一,锐发下各一,客主人各一,耳后陷中各一,下关各一,耳下牙车之后各一,缺盆各一,掖下三寸,胁下至胠八间各一,髀枢中旁各一,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俞。”
足少阴胆经与别经交会,其脉气之所发者,则有六十二穴焉。
自两额角至天冲、曲鬓两穴,左右各二,合之则四穴也。若直目而上,至于发际五分,为临泣穴,临泣后一寸,为目窗穴,目窗后一寸,为正营穴,正营后一寸半,为承灵穴,承灵后一寸半,为脑空穴,左右各五合之则十也。
耳前曲角之上,有颔厌穴,左右各一。耳前曲角之下,有悬钟穴,左右各一。耳前锐发之下,有脉横动应手触为和髎穴,左右各一。耳前起骨上廉,开口有孔处,为客主人穴,左右各一。
耳后尖角陷中,为翳风穴,左右各一。耳前动脉下廉,合口有孔,开口即闭者,为下关穴,左右各一。耳下牙车之后,名颊车穴,亦左右各一。
肩下横骨陷下,名为缺盆穴,亦左右各一。至肘下之腋下三寸许,是为胁,胁下至软处无骨者,是为胠,胁入骨也,每骨一间一穴,如腋下起间曰渊液、辄筋、天池三穴,由胁至胠,则日月、章门、带脉、五枢、维道、居窌等穴是也,左右各一,则十八穴也。
如股骨之髀纽骨之枢,其中则环跳穴也。如膝以下,从外廉至腿小骨次指,则有阳陵泉、阳辅、印虚、临泣、侠溪、窍阴,左右之各六穴也。以上统计六十二穴,皆足少阳部分所在之穴孔也。
网友评论